怎么改变翡翠的质地?
想要改造一块原石,方法还是有的! 改皮:如果是皮相欠佳的原石,比如有瑕疵、脏点或者有裂纹的,就可以考虑进行“洗皮”处理了(当然,如果有足够的料子可以做两块以上的挂件的话那就更好了)。具体的做法是用砂纸打磨表面,尽量将表面的瑕疵都磨掉,再用清洁剂清洗一遍,晾干即可。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力太过,以免将表面的痕迹扩大。 改种:如果原石的颜色过于单调,可以采取浸绿或者灌浆的方式来改变。把原石放入绿色的液体中浸泡一段时间,或者是把原石放在已经配好的绿色浆液中浸透,等到颜色均匀后取出晾干就可以了。
当然,如果原石的本身色调并不差只是结构不够细腻,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加工成色质细腻的成品。但是这种方式保持的时间不太长,容易反白。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操作的过程中,不能让染料接触到表面光滑的地方,如玻璃、金属等,不然就容易染色。 雕工:这是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式。对于质量差的原料,可以直接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雕刻,这样就能大大降低原石的风险,保证成品的质量。而有些材质较好的原石,可以保留其自然的外形和花纹,进行精细的雕琢,这样既能保持原材料的天然属性,又能充分展现雕刻之美,是两全其美的做法。
翡翠之所以价格高低悬殊,是因为它们存在着质的差别。如玻璃种,冰种,晶莹通透的优质翡翠,同水干枯,质地发乌的中低档翡翠相比,在透明度,光泽,及胶质感,冰凉感等方面有着质的差别,在行内,人们把这些质的差别简称为“质”或者“底子”。而一件翡翠成品价格的高低,主要取诀于质地的好坏。所谓“一分水,二分色,七分底”,说的就是这质地在一块翡翠价格形成过程中所起的决定作用。
许多商家根据消费者喜好质地细密,水头好的翡翠的心理,把一些质地粗糙,水头不足的劣质翡翠进行高仿处理,以冒充质地细密,水润的优质翡翠。一般常用的高仿处理方法有如下几种:
裂隙浸胶处理
翡翠在地质作用下常常产生许多裂隙,质地越粗,裂隙越多。行内把这种多裂隙的翡翠称为糠碴种翡翠,在放大镜下,这种翡翠的裂隙十分清楚。人们把有机胶体材料浸泡到这种翡翠之中,使裂隙被胶体充填,表面形成一层薄膜,从而把原来松散,枯燥的,裂隙遍布的翡翠变得粘结牢固,干燥,灰暗的外观变得滋润亮丽。由于胶体材料有色素存在,因此这种处理后的翡翠呈色均匀,如同染色翡翠,在过去常被称为染色翡翠而被禁止交易。现在市场上的所谓“紫罗兰”翡翠多属于此类。辨别方法,一是看裂隙,没有裂隙的翡翠才可能是天然优质翡翠,如果有裂隙存在,有可能是高仿处理后的翡翠;二是染色翡翠颜色艳丽浓重,呈色均匀无色根。
染料注入处理
人们选用石英质翡翠,或者用次晶质翡翠,因为这些翡翠颜色较杂,绿色很少,又十分透明,在放大镜下观察,这些翡翠肉内常有成群的“苍蝇翅”状石花(石英晶体)包围着,常有星点状的青色小晶体。处理时在成品上打孔,然后注入绿色染料,由于压力较小,染料向肉内较浅的空隙处渗透,染料浓重,颜色分布均匀,绿色与肉色界线明显分清,在浸胶处理之后,一件“春带彩”首饰就成了。辨别方法:这种处理极易同优质的天然翡翠混淆,一是在透射光下观察,可清楚地看到星点状的青石晶体,在反射光下清晰地看到绿色染料进入间隙的界线;二是这种染料绿色过艳,没有色根,呈色均匀;三是重量轻,声音尖细清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