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玉分哪几种?
翡翠是玉石之王,拥有非常好的质感、颜色和耐久度。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收藏玉器,而其中的翡翠又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大家对它了解多少呢?今天玉库就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什么是翡翠? 翡翠是一种天然宝石,主要产自缅甸地区,属于硬玉的一类,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SiO2)。
因为其折射率和密度与软玉接近,所以以前经常被混淆。不过现在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很容易的分辨二者了。 翡翠在自然界中主要是以矿物的形态存在,主要是在火山喷发之后形成。由于其中氧化铁含量的增加,会使得它的颜色变深,从白色到红色不等。 翡翠按照结构划分有两种,一种是细粒结构的,一种是大粒结构的。按照产地划分也有两种,一种是云南的“岩浆”翡翠,另一种是缅甸的“冲积”翡翠。
按成分划分,则是有纯天然的翡翠,以及B+C处理的翡翠。 所谓的B+C处理翡翠,指的是部分商家为了提升翡翠的价值,将品质差的翡翠用高压浸泡在水中,使其增加水的通透感,提高价值。
这种处理方法是有争议的,部分人认为应该严格抵制此类行为,而也有人表示无可厚非,你认为呢? 除了以上分类方法以外,还有多种划分标准,比如按照颜色划分有绿翡翠和红翡翠;按照质地划分有玻璃种、冰种等;还有一些特殊的品种,比如飘花、水沫子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随着网络购物的不断发展,大家对于翡翠的了解也更加深入。很多人在被各种美丽的宝石迷倒的同时,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珠宝商所说的“A货”“B货”“C货”到底什么意思呢?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呢? 这就要说一下翡翠的加工流程了。
首先,翡翠经过开采以后,一般会运到加工厂进行初步的抛光打孔,这个过程产生的废料叫做“毛料”或者“原石”。如果毛料中有颜色存在且品相较好,就可以直接出售了,这种销售方式通常叫作“素身卖色”。
如果没有颜色或者颜色很淡,毛料就会经过染色处理。行内称它为“B货”。 所谓“C货”是指染过色的翡翠经过加工作业,把原有的形状打磨出来,再进行抛光打磨。整体来说,C货的颜色更加均匀鲜艳,但是不耐高温,容易褪色。 上述三种都属于优化措施,不会对翡翠的本质造成太大的影响,因此也被统称为“A货”。
但是有些商家为了追求更好的售卖效果,会把B货或者C货再次染色,这样的产品就属于“B+C货”了。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处理方式——“烤翠”。它是将质量差或者颜色差的翡翠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用电炉加热烤色,使得颜色更深,达到美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