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白菜谁先雕刻出来?
最早有记录可查的,是明代万历年间(1604年),《滇海虞衡志》中记述:“翡翠,产于缅玉矿之旁,有绿玉、红玉、白玉,其中绿者最佳...切玉人取其料,随形雕作西瓜、白菜、枇杷、桃子..之类。” 书中提到的“缅甸玉石矿之旁”,指的就是今天的缅甸掸邦。这里出产的上好宝石级玉材,自古就深受中国皇帝的青睐。从明朝开始,云南便开始开采制作玉器。随着中缅贸易的繁荣及边境的开放,也有越来越多的民间艺人参与翡翠毛料的切割和初加工。
在明末文人张岱所著的《陶庵梦忆》中就有记载:“青琳洞,在玉龙山后……”这里的“玉龙山”就是今天云南省昆明市东北约50公里处的玉龙雪山。而在玉龙雪山的南边约27公里处,就是早已闻名于天下的龙陵黑山厂翡翠矿区。据史料记载,这座翠色欲滴的高山,早在唐代就已经开采,到了清末民初时更是达到鼎盛期。大量的缅甸玉料由边境的腾冲输入中国,而由于国内对翡翠原料需求的增长,也刺激了更多的矿主和开采者前往缅甸寻找新的玉料产地。 就这样,经过不断的淘洗和选取,一块块原本可能只能用于生产平民百姓日用器皿的玉材被雕琢成了一件件品质优良、造型精美的首饰。而这些经过精心设计制造的玉器,又重新回到了亚洲乃至欧美的奢侈品市场。
申嫣优质答主翡翠白菜的出现是从清代慈禧太后去世后英国人庄士敦的传记中得来,慈禧太后生前十分喜欢玉器,还曾专门修缮一处居所珍藏宫中玉器珍品,名字就叫“玉白菜”,所以后人推断出,慈禧太后生前应该有收藏或专门定制的玉白菜。
后来又有各种史料记载清朝宫廷旧藏中确实有雕刻白菜形状的玉器,而且也不止一件。随着20世纪初皇宫被满清王室贵戚、太监盗卖大量珍宝,这些玉白菜流散到世界各地,1978年纽约拍卖行就曾出现,可惜未被国人发现。
“翠玉白菜”是清宫雕刻文物的精品,原置于紫禁城的永和宫中,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台湾民众最喜爱的镇馆之宝。“翠玉白菜”雕刻于清朝晚期。工匠施以“俏色”工艺,巧妙利用璞玉的皮冻翠颜色,将白菜叶片和茎杆以及根部等不同色阶和质地分别雕琢出来,白菜肥厚圆润、叶脉根茎清晰细密,造型自然逼真,整件作品浑然天成。
此外,还有两件清代白菜玉器,一件现被台湾私人收藏,白菜造型和台北故宫的翠玉白菜十分接近,可惜少刻了两只螽斯,白菜下还雕琢了一只圆润的蘑菇,降低了整个作品的意境。
还有一件现被北京故宫珍藏,名为青玉卧瓜佩,白菜造型和台北故宫的翠玉白菜也有几分相似,其上也雕琢了两只螽斯,可惜雕琢水平较差,两螽斯紧抱白菜菜茎,白菜菜叶上还有几刀斜丝纹,失去了白菜的自然美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