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貔貅的价值在哪里?
说起“貔貅”,很多人应该不陌生,它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瑞兽。 头生独角,状如狮子,全身披鳞甲,尾像龙尾,并有一对羽翼。 《辞海》中,貔貅是这样解释的: 《中国文物精华大词典·玉器卷》中写到: “一种瑞兽名。形似狮子,又似龙,亦称‘貔狮’;比狮子小,有虎纹;比龙小,有鹿角。”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给佩戴者带来吉祥的玉器都可以叫做“貔貅”。 但现代意义的“貔貅”则专指“翡翠貔貅”——用翡翠雕刻成的貔貅。 为什么要用“翡”不用“翠”呢?这是因为人们发现天然形成的翡色宝石比较少见。
而翠色宝石却很多,所以古人误以为带红色的宝石都是翡。 所以现在的“翡”在古代就是“赤玉”的意思——颜色太红了,就像鲜血的颜色,所以用来形容初升的太阳和正在喷发的火山也很恰当。 用现在的话来说,翡其实就是红色、浅红色的玉石。 那为什么一定要是翡翠做的貔貅呢? 因为只有这个材质,才既保留了“灵兽”的神态,又做到了“惟妙惟肖”。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古书上记载的“貔貅”,其实是“貅”(读音同“修”)。
《辞源》里就写着:“貅音休。” 所以,我们看到的那些古代的玉雕“貔貅”图样,其实严格来讲,应该是“貅”。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古代的“貅”,到现在变成了“貔貅”了呢? 其实,是因为我们在引用古籍文献的时候,古籍本身就已经错了。 现在流传很广的《礼记·月令》中的“貔貅”,其实是东汉郑玄注里误引来的。郑玄看到“行夏之时”一句,便误认为“貔貅”指的就是“夏时”,于是随便找了一个解释,把“貔貅”解作“猊”。 结果到唐代贾公彦撰写的《周礼正义》中,就沿袭了郑玄的错误。此后这种误解就一直流传下来了。
当然,这种错误只涉及到文字和语言。但问题是在引用过程中,后面的人并没有发现这个问题,以至于越传误差越大。最后,导致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古籍文献,都在沿用这个错误。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乾隆皇帝御批的《钦定石渠宝笈续编》中,关于“貔貅”的解释,竟然与贾公彦完全一致! “貔貅”应该是“貅”这一说法,现在已经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