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结束翡翠?
看到题目,先摆结论,我反对“多视角”的拍摄手法来拍摄自然纪录片。 首先,我们目前所观看的、评价的这部片子,它是经过剪辑的,是经过了后期声音制作和画面处理的,它已经有了一种我们人类赋予它的“形式”了——一种我们主观上认可的“好看的”的形式。而它原本的面貌,或许真的就如同它的拍摄者所想表达的,只是单纯的、原始的、未经我们任何人类加工的经历过程而已。(尽管可能这种想法很理想化) 所以当我们要说这部电影怎么样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谈我们在电影中所看到的东西,而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导演想让我们看到的。也就是说,我们其实在谈论一部“影象”上的影片,而不是真正的“自然界”的原型。
其次,从片子的内容来看,它的确没有达到它的创作目的。因为对于自然的记录,最重要的不是要展现给观众“多好的视角”,而是应该呈现“真实的”大自然本身。如果导演只是想表达一个“多好的视角”的意义,那么他大可以拍成类似于《犬之岛》那样全是大荧幕展示的观影体验,为什么还要费心费力地去把镜头对准动物们的背后呢? 显然,导演是想透过这样的镜头展现“视角”之外的东西。于是问题就是,这样独特的摄影机角度(以及特殊的配乐和高亮处理)有没有真正“加深”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有没有让观看者们产生“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原来世界还可以这样”的想法?有没有激发着人们探索大千世界的欲望? 我想说的是,只要拍摄者想在影片中向观众传达给他方的信息,哪怕是“无意义”的细节,那么就一定会增加观众理解这些信息的负担。而所谓的“增益”到底是多少,那就看信息量的大小和观众接受程度了。很明显,这个片段所传达的内容对观众的认知不会产生什么特别大的影响,所以我说这是在做无用功。 这就像是一个孩子试图通过自己的视角去理解他从未接触过的另一种文化,但他能力有限,他的理解力只能让他获得一部分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会让他更加迷茫——“这是怎样的一种文化啊?为什么会和我的想象不一样?到底谁说的才是对的?我怎么变得这么无知?” 这样的解读是不是比刚才所述的要好很多? 如果真的如我所说,那导演就的确只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素材,浪费观众的时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