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为什么属于缅甸?
其实这个问题问的有点意义不清,可能题主是想知道“翡翠”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吧! 关于“翡”与“翠”的来历,民间流传着一个美好的传说: 相传在西汉末年,有一位来自云南边陲的少数民族首领叫“翠帝”,他带领部下征服了很多部落,建立了南诏国(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当时中国正处于东汉王朝时期,中央政府为了安抚这位西南部的少数民族首领,授予了他“南中州牧”的官职。 有一天,翠帝和他手下的将军们正在巡视自己的领地,突然看见不远处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便兴致勃勃地前往探访。
他们边走边欣赏沿途的风景,很快来到了一座幽静的山谷前,这里青山叠嶂,绿水逶迤,奇花异草随处可见,更让他们惊讶的是在这座山的半山腰处开满了鲜艳的红色的鲜花。这些花大如莲花,小若鸡蛋,花瓣厚实,色泽亮丽,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 于是翠帝让手下上山采摘,并将它们献给自己喜爱的妃子们。这些花朵来到皇宫后,得到了皇亲国戚们的青睐,人人都喜欢得不得了,每日戴在发间把玩把玩。
不过这些人不知道的是,她们头上的花儿可不仅仅是观赏花卉,它还是一种名贵的药材呢! 原来,这种花开败之后会结出一颗颗呈暗绿色的珠子,将它熬成汤汁,清洗眼睛,有明目的功效;用珍珠粉涂抹伤口,可以治烧伤、烫伤;而全身浸泡在珠汁液里,则可以治疗肾炎、糖尿病和肾衰竭等等。因此这粒小小的明珠,在古代可是比现在的黄金还要昂贵呢! 而“翡”字就来源于此,《说文解字》中有解释“翡,赤羽也,从羽非声”,指的就是这种红的发光的鸟羽,而“翠”则是指蓝绿色羽毛的鸟。 所以综上所述:“翡”指的是红色,“翠”指的是绿蓝色。
翡翠,是一种具有商业价值的硬玉,在地质学中翡翠属于辉石类的角闪石亚类。翡翠的矿物学名为硬玉或钠钠质辉石(jadeite),化学分子式(NaAlSi2O6)它属于斜黝辉石系列,是具有柱状、粒状或纤维状等构造的石盐(NaCL)结构硅酸盐矿物。硬玉是组成翡翠的重要矿物成分,其含量为85%以上时,可称为翡翠。当硬玉含量不足85%时,根据其它不同伴生矿物成份,称为含绿辉石翡翠、含钠铬辉石翡翠等。只有翡翠石中硬玉的含量低于75%时,才不能叫翡翠。根据我国行业标准规定,硬玉含量在33%以上时,可称为翡翠。
缅甸翡翠玉石矿床主要集中在缅甸北部克钦邦首府腊戌市北部大约120公里处的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丛林中。缅甸玉石矿脉的源头为该国北部克钦邦偏远山区的帕敢(Hpakan)。该地处于缅甸、泰国和中国交界处,是一个人烟罕至的地区,交通极其不便,没有任何公共运输服务连接到该地区。
玉石矿脉以脉状、透镜状赋存于中生代酸性侵入岩中,矿体产于角闪岩、钠闪石片岩、安山岩三者所组成的混合岩化岩体的糜棱岩、碎裂岩和千糜岩的构造破碎带中,有的产于钙质片岩的透镜体中。
矿床出露地表的有玉石露头和坡积矿床,其余的多隐伏于地表以下数十米至数百米处。矿体周围及内部常有铁锰石英网脉及白云石脉。玉石矿体常呈隐伏的透镜体或似层状,长30~70米,厚约10~20米,长宽比为4∶1,产于糜棱岩的构造破碎带中。玉石矿床内伴生有红宝石、电气石、蓝晶石和紫水晶。
缅甸出产的璞玉,其表面有一层带褐色的外皮,内里的玉料主要分为绿玉和紫玉两种。绿玉颜色深浅不一,主要有老坑玻璃种、黄杨种、芙蓉种、紫罗兰种等等。红皮绿玉是绿玉中的上等玉料,价值很高,表面呈深红色,而里面皆为青翠欲滴的绿,红绿颜色的反差十分强烈。紫玉的颜色有深紫和浅紫之分,多呈茄皮色,色浓者价值高。缅甸翡翠石色彩丰富,色调和墨色的变化可多可少。
虽然中国广西、海南、新疆等地也有出产,但是产量非常少,质量和缅甸的翡翠相比,也有非常大的差距,严格意义上说,只有缅甸出产的翡翠才能称为翡翠,中国各省出产的翡翠只能称为“翠石”。这就是为什么翡翠属于缅甸的原因。缅甸翡翠玉石的开采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主要的产矿地在帕敢山及周边地区,帕敢山的海拔有2500米,玉石矿脉大都呈带状分布在海拔300到1300米的山上,开采的矿洞密密麻麻遍布在陡峭的山坡上,非常壮观。目前全球95%以上的翡翠出产于帕敢地区,其开采由缅甸政府严格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