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形容翡翠的光度?
这个评价标准,是行业内部的说法,也就是行话,不是官方语言。 官方的语言,其实就是衡量翡翠价值的标准,叫A、B、C货;但是行内一般用另一个标准来代替,就是种水色底工,这六字。其中,种和水基本对应,色和底(瑕疵)基本对应。 种即翡翠的质地,分新坑和老坑两种。新坑的肉质通常较粗,颗粒感较强,折射率较小,光泽也较弱,但透明度高,水头好。老坑的肉质细腻,颗粒感弱,折射率大,光泽也很好,但透明度略差,水头也短。
当然,这是简单化的区分方法,在实际中还要复杂一些,比如同一块原料会有不同的部位出现不同种的玉肉,这种情况在翡翠界非常常见。所以买翡翠千万不要只顾着看颜色,而忽略了种水。因为种水是贯穿成品寿命的重要因素。 水指的是透明度,在行业内以“三分透明”作为界限,将透明度分为四个等级:
1.完全看不见底部,我们称为“半透明”或“通透透”,这种透明度等级的翡翠,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到底部的纹饰(雕刻图案); 2.稍微露出一点底部的颜色,我们称其为“透明”或者“刚亮”,这类翡翠能够看到底部隐约可见的颜色轮廓;
3.很透,我们可以称之为“冰透”或者“晶透”,这类翡翠可以看到中间位置至边缘部分有一条清晰的界线,这条线就是我们所说的“翠界”,再往里面走,就是翠了;
4.特别透,有玻璃质感,我们称它为“高透明”或是“高亮”,这类翡翠除了边缘部分的翠以外,中间的绿色部分也是清澈明亮、色泽鲜艳欲滴。
需要说明的是,种水和透明度都是越大越好,越大表示水分充足,越亮表示硬度越高,品质也就越好。 但需要注意,这里的种水色底工六字,是针对所有翡翠饰品而言的,也就是说无论什么形状的翡翠,什么材质的翡翠,都要符合这个标准。但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仿古题材的玉器,由于造型本身就有一定的厚度,就算种水再好,也不宜过于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