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何时受到重视?
燕聪最佳答案
古丝绸之路开通后,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其中,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饲养和使用翡翠的国家之一,其玉器文化对国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随着“丝绸之路”的延伸和扩展,中国玉器及玉器加工技艺传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公元前1300多年前,新疆民丰县出土的战国末年(公元前216年)的玉璧即雕刻有谷纹,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用翡翠雕刻的玉器——也是最早提到“翡翠”二字的中国古籍记载。
《史记》中记载的“西南夷”国家“掸国”进贡给汉朝的“翠羽”也就是这种玉器。西汉时期缅甸境内已有专门开采玉石矿床,所产美玉经西北边关输入中原,用于制作高级装饰品。汉武帝在位期间,不仅设立了管理机构,而且制定了法律保护采玉和贩运者,使得缅玉得以大量进入中国。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云南的南诏国与中原的唐朝建立臣属关系之后,双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唐代诗人岑参在描写中亚商队运货时就有“回纥转关马,天竺采玉人”的诗句,可见当时天竺(印度)的采玉人和他们的采玉工具已经通过中亚传入我国的新疆地区和甘肃西部地区。
公元647年至650年间,贞观大帝下诏允许新罗国使者沿海道入长安朝贡,并带回大量地方特产,其中就包括“新罗白玉”,这应该就是现在的朝鲜半岛出产的软玉。由于新罗国位于朝鲜半岛的中部,因此这里的软玉又被称为“和阗白玉”或“和田玉”,它和新疆所产“透闪石玉”都是目前常用的玉石原料。
翡翠何时得到人们的重视,这存在很大争议。20世纪70年代,在台湾一些玉器商人的推动下,台湾一些学者认为翡翠是缅甸的产物,明清时才传入中国,清代中叶以后才得到重视。如梁慧仪认为:“明初国力既弱,元时的琢玉传统难以为继,更兼翡翠珍宝尚未自缅甸传入,因而玉器生产难有大作为,整个明清玉器的发展都是呈江河日下之势。”也有大陆的玉器商人、学者接受这种说法,如张永善认为:“清代中叶以后,来自缅甸的翡翠进入我国,其产量远远超过和田玉,而且质地优良,颜色娇艳,更胜于和田羊脂玉,翡翠玉器逐渐取代和田玉器而成为玉器生产的主流。”又如赵希冀认为:“虽然翡翠进入我国始于元明清之交,但真正作为制玉原料是在清代乾隆年间。”
这种说法在大陆玉石界受到很大抵制。1997年在扬州召开的国际玉文化研讨会上,与会的大陆玉器匠人、玉器商人、玉石学者对这种说法都嗤之以鼻,认为不符合事实。“玉器商人们则通过实物例证,认为翡翠玉器的生产在我国至少有二、三百年历史,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元末或者清代中叶才开始,认为翡翠的使用在明清时期已普遍流行,在民间应用极广,并不十分名贵。如天津玉器厂的王学海工程师说他在北京曾见过‘康熙御玉’的墨绿色玉带扣,广州玉器厂的罗灿华工艺美术大师说在广州见过一块20公斤重的墨绿色古翡翠。”
玉文化学者马志璞对这种说法大加挞伐:“近来有一种说法开始流传于玉文化界,即我国自古只有软玉,清初时,由缅甸传入我国的翡翠,是名副其实的硬玉。更有甚者,说什么和田玉自宋末后已衰,翡翠进入后,中国玉器发展便告终结等等。这种说法是十分荒诞不经的,是对我国玉文化历史的无知所致。”实际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赵汝珍就已经注意到明清时期翡翠的大量使用:“翡翠一名,为近代玉名……翡翠色分紫红二种,而红者又分为紫红,暗红,深红,浅红,桃红,粉红等。紫者又分为深紫,浅紫,茄紫,春紫,玫瑰紫等。深紫,深红二种为最贵,紫红二色齐具者亦贵。”“此玉在晚清极时兴……以至妇女发饰,乃至衣服扣饰,无不用之……”“惟玉工雕刻此种玉者甚少,因常制簪钗之用,故最多仅浅刻点翠些小人物等饰耳。”“清中期妇女簪钗,必饰翡翠。”“清末妇女发簪……翡翠占其大半,”“其时妇女首饰如额钿,脑花,抹鬓,发簪,耳坠,项圈,手镯等……翡翠亦占大宗……”
“玉工以翡翠制器始于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