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晴底翡翠好吗?
首先,我们要了解“白”和“青”到底是什么意思。 翡翠的颜色是由其内部化学成分决定的。在天然未人为改变的翡翠中,常见的颜色有绿色(原绿)、灰色(乌鸡)、黄色(鸡油黄)、咖色(老鸦灰)及白色(白底青)等几类。其中,绿色是翡翠的主体颜色,它根据色调及浓淡,又可分为翠绿色(苹果绿)、蓝绿色(菠菜绿)及黄绿色(香菜绿)等等;白色系也是翡翠的常见表现,它可以是纯白的,也可以是带黄的、带绿的或者带红的白色,我们分别称为白水、黄水、绿水以及红茶;而所谓的青色,其实是指比蓝色浅的靛蓝色,也可称之为暗蓝或深蓝。从颜色的角度来讲,白色和青色都属于无色的范围。
其次,我们要弄清什么是“底”,什么又是“纹”“裂”。 “底”其实是表面特征的泛称,它是相对于“皮”而言的,指翡翠表面那层薄薄的透明至半透明的质地,也可以理解为内部结构在外部的呈现。对于翡翠来说,“底”的好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影响了翡翠的美观程度及价值高低。影响“底”的因素有透明度(是否透亮)、杂质(含杂多少)和脏色(偏色程度)。其中,透明度为关键因素。
我们都知道,翡翠是天然形成的矿石,所以难免会有瑕疵,这些瑕疵大体上可以归纳为裂纹和杂斑两类。所谓裂纹,就是已经破裂的裂纹,它有明显的线状延伸方向;而杂斑则是分布在翡翠表面的黑褐色的点状或斑块状物质,大多形状不规则且较圆润。无论是裂纹还是杂斑,都会严重影响“底”的质量,从而降低翡翠的美观度和价值。
最后,我们谈谈“晴底”的问题。 其实,上面说到“底”的时候,就已经涉及到“晴底”了。这里需要补充一点,所谓的“晴”指的是透明干净,没有杂质。如果一块玉有“晴”的表现,我们就会称其为“晴底”。当然,这块玉石可能本身的底色并非完全通透如玻璃,而是在通透的基础上略带有黄色的底,但是不能含有黑色或褐色等脏色,否则就会破坏美感。这种带有淡淡的黄色底的通明干净的底子,就像雨后的天空,晴朗而又蔚蓝,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晴底”。当然,前提是这“晴天”不能被云彩遮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