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底色指什么?
学翡翠,一定要学的细致一点儿; 毕竟只有学得越细致,才可能让后期的鉴定更加细致和深入! 今天,就来聊聊 “底” 这个很玄但又很重要的概念~ 说到“底”,必须先来说说它的相邻概念——“色”。 在鉴定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先观察色,后观察底。因为色在翡翠的构成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我们经常说,种好色好,千好万好,没有底好不行。或者色差一级,价差十倍。 其实,说的就是“色”的重要性! 但,光有色当然是不够的。
如果一块玉石,仅有好的颜色而结构松散、底子粗糙,那也只能算是一块优质的原料。 而若除了色的部分,剩下的全部都是干净清爽的底子,那么,这块原料的价值就会大大提高。
所以,可以这样说: 底,是除色(艳)以外所有内容的总称——即除色之外的所有基础要素的总和。它包括:
1. 结构:纤维状、纤维交织、粒状等等。
2. 透明度:透明、半透明、不透明。
3. 杂质:有和无、少或多。 4. 纹理:纹理清晰或模糊。
5. 光泽:强和弱。
6. 色彩:单色、多色。 (注:本概念来自于自然宝石学,属于学术性定义,仅供参考) 了解了以上的概念,我们就可以进入正题—— 如何判断一块原料的底好不好了? 首先,要仔细观察。 看其是否纯净(无色/淡色)、是否有杂质(含污点)、纹理是否清晰(有纹理肯定不好,需要干净清爽)、颜色是否均匀(色块、色带、色团都是影响均匀的瑕疵)…… 其次,要用手体会。 手感很重要哦~ 有些情况,肉眼看不出什么瑕疵,但上手一看,就会发现这里的颗粒感很强,那里的结构很疏松,进而影响整体的美观度和完整性。 最后,要用灯光(强光照射)检查。 因为天然翡翠大多都有一定比例的棉(玉质的白色纤维交织体),而人工处理过的翡翠往往会有明显的沁色。 所以,用灯光一照,一切便了然于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