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翡翠怎么形成?
“翠”字实际上包含了三种颜色,即绿色、黄色和黑色。这三类颜色的生成环境是有差别的。 1.绿色的生成绿色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的颜色,也是翡翠中最珍贵的颜色。它的产生源于含铬的矿物颗粒(主要是褐铁矿),因为铬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容易进入晶格空位而致色。
目前认为,Cr3+是最可能的致色离子,它被吸附到胶体的表面,发生阳离子交换反应而被固定在晶格中,从而起到染色作用。含有Co2+的铁锰氧化物也可以呈绿色,但它的色彩比较淡雅。 除了铬外,镍、钒、锰等元素也可以引起绿色的玉石,这些玉石通常被称为“翡”或者“春料”。其中,以镍作为主要着色元素的玉石颜色较暗,而以锰为元素来源的玉器则较为鲜亮。这类原料多分布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及蚀变带内。
2.黄色的生成 黄色调在翡翠中是比较特别的,它不是由铬、铁等元素所致,而是由微量元素引起的,这种颜色在和田玉等其他玉石中比较少见。目前已发现的可以使翡翠呈黄色的元素有Ni、Cu、Zn、Mn等。其中,铜和锌是以置换作用的方式进入到阳离子位置导致着色;锰是以替代作用的形式进入晶格,使电子移动受阻而导致着色。 这些元素一般来自于围岩或者含矿溶液,也可能来自其他矿物本身。它们扩散进入矿物晶体后,往往形成环状或者带状分布。在翡翠的生长过程中,这些元素聚集在表面,逐渐氧化成氧化物并渗透进结晶间层,最终形成鲜艳的黄色调。
3.黑色的生成 黑色的生成机理与其他颜色相比略有不同,因为它不是由于元素或化合物渗入表面而产生的。目前的概念里,黑翡翠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色髓,属于“色素纤维晶体”,是由含碳物质分解形成的,因此可以理解为是“墨”的成分,也称“墨渍结构”。它主要来源于岩石中原生的石墨或者方解石等。
当石墨溶解后,其中的碳质成分会经晶体通道向四周运移扩散,并在适宜的部位重新沉淀聚合,形成片状的纯炭质物,类似于木头的纹理,称为炭质条纹结构。如果这种结构均匀地散布在整个翡翠的表面和内部,那么这种翡翠就没有什么颜色。但如果遇到合适的温压条件,使得碳质元素有机会进入晶格,就会呈现出浓郁的黑蓝色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黑翡”。 除了上面提到的因素会导致翡翠变色以外,其内在的结构也会对色相有一定的影响。例如细密的粒状结构可使色相保持持久,而不易脱落;而疏松的多孔隙结构则会使得色相不稳定,很容易褪色。打磨和抛光的过程也会影响色调的变化,一般来说,打磨得越粗糙,色调越容易褪去;反之,打磨得越精细,色调保持的时间就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