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弼书法值钱吗?
张弼(1457~1536)明代书法家,字汝弼号东海,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景泰二年进士,授翰林编修,出为南昌同知。天顺元年(1457年),因上章论救杨荣、金幼孜等人而得罪明英宗被削职归田。他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工诗文,擅行草书,以奔放雄健著称于世。其诗风豪宕,书法豪放,与沈量、彭年并称“吴中四才子”。又与唐寅有“前张后唐”之称。他的书法初学颜真卿,后学赵孟頫,最后自成一家,尤工大书,笔法豪迈而具魄力。其行书用笔遒劲,点划爽利,笔势纵横奔放,气势开张洒脱,具有“惊雷著雨”之势。他的草书也极其有名,风格奇逸飞动,笔势放纵流贯,时露怪僻之状。代表作《东海渔歌帖》、《晏子帖》、《石壁诗帖》等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著有《东海集》传世。
中国书法自唐代以后出现了尚意之风,元代起已初露端倪。所谓尚意,即书法的创作和鉴赏把重心转移到意境的创造和品格的把握上来;在形式方面则不再追求用笔及结字的法度,而是强调抒发作者的精神气质。到了明代中后期,尚意的风气就基本形成了。
这时的很多书法家开始注重书写过程中的情感表现,他们常常用一种近乎癫狂的状态来书写自己的作品,以达到情感的宣泄。于是,这种癫狂的书风也就形成了明朝的一个特点。 这一时期著名的大书法家有很多,如董其昌、文徵明、祝允明等等。这些大书法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作为明朝的大书家之一,张弼的书法也是独具特色的。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他的“尚趣”的一面——他的作品用笔粗犷,结构随意却不失章法,而且往往还有意写得粗细不均,这样使得他的作品显得生动活泼而又自然流畅——也可以看到他的“尚意”的一面——他喜欢将一些草书的写法运用到楷书中来,同时又在作品中加入了大量的“墨猪”和“秃笔”,这使得他的作品的格调一下子就被提了起来。因此可以说,张弼是一位具有开创性的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