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圆形格式纸怎么写?
其实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因为题主已经说了是“形式”的圆形,所以重点在于这种形式的来源和成因,而不是如何书写的问题(当然从字本身来说也是可以讨论的)。
一、起源 圆格式是清代中期出现的一种楷书形式,其产生主要跟当时的馆阁体有关。清代中期之前,由于康熙皇帝本人酷爱行书,并且有专门的“御书房”来收藏历代法书,因此上至皇帝大臣下至文人墨客都以行书为尚;而同时期的馆阁体却变成了清一色的方正楷体——这倒不是由于皇帝的偏好,而是因为当时科举考试以楷书为主,为了统一标准,于是所有参加科考的书吏都必须要采用一种“官体”,从而形成了我们所说的馆阁体,而其中的代表就是王惠庭的《平园论书》与宋曹的《书法约言》了。
但是馆阁体毕竟只是一种应用字体而非艺术化风格,因此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追捧。不过随着康雍乾三朝文治武功的不断发展以及乾隆帝本人的审美品味逐渐向雅好古雅过渡,加上他本人又特别喜欢董其昌的作品,所以董派笔法的流行也就成了大势所趋;另一方面由于明清以来八股取士所带来的书吏群体素质下降等问题,使得一些读书人不得不在应试之外另学其他实用之技,如制艺(八股)之外的诗词歌赋等。这样一来便使得实用性较强的楷体中出现了不少新的变化与特点。
二、演变 既然有了基础,那么这种新风格的形成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了。比如像傅山、赵宦光这样在明清之际就十分注重个人风格与个性表达的书法家们就开始将这种变化发挥到极致并创造了一系列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新型体式;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源于明代晚期盛行的“帖”文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所致——即通过将碑刻中的一些“石花”、“蚕头燕尾”等笔法用于传统楷书创作之中进而演化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圆格式”。最后还有可能是受到了元代赵孟頫的影响所致:据记载,他在临习晋唐时往往会将字写得又扁又矮以便能够更接近原帖的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