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官窑的瓷器吗?
清代的制瓷工艺,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品种的多样化,还是工艺技术的精湛化,都达到了高峰。无论在造型、图案、色彩上,都各具特色。清初统治者非常重视景德镇御窑厂的建设,顺治年间恢复了官窑,主要烧制青花和五彩瓷器,胎体厚重,青花幽静,笔法粗犷,纹饰清晰。釉里红呈色不如明代稳定,多有流淌。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代陶瓷业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在明末清初的基础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用云南的“珠明料”配制色料,烧制出的青花瓷器青翠晶莹,清丽典雅。康熙年间在江西实行的“厂、官制”,使景德镇民窑青花的质量也达到了较高水平,民窑青花大多质粗量大,清丽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康熙年间出现了青花加红彩装饰手法,有青花、釉里红二色,称为“青花釉里红”,在青花釉里红的基础上,又出现“青花加紫”和“青花红彩”。
五彩瓷器,康熙时的釉上五彩有了重大突破,在彩瓷基础上,创造性地引入了蓝彩,形成了在红、黄、绿、紫基础上的“加蓝五彩”,因蓝彩由含铜的釉下青花组成,也叫“硬彩”、“泼蓝五彩”,烧成的五彩瓷器纹饰浓艳明快,浑厚凝重。清代以红、蓝为主色的五彩瓷器被称为“古彩”。雍正、乾隆年间发明了釉上粉彩,使五彩瓷器一度衰落,
釉下三彩,有红、绿、黄三彩和蓝、绿、紫三彩两种。前者多为青花釉里红装饰,后者则是清代首创的釉下蓝彩,色彩深艳沉静,富有立体感,为清代釉下彩装饰中的珍品。
釉里红瓷器,康熙时的釉里红瓷器呈色比明代稳定,釉面呈橘釉色。
釉上粉彩,是清代独创的装饰新品种,由五彩瓷器衍生而来。雍正六年由珐琅作仿烧成功,自此御窑厂和民窑大力烧造粉彩,它以渲染和施彩技巧取胜,彩绘精细,色彩丰富多样,图案具有中国画风格。
斗彩有清三代都有生产,雍正、乾隆时还有仿宣德斗彩器皿,图案色彩比明代清秀淡雅。
珐琅彩瓷,始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珐琅彩的色料、金属镀胎是从国外进口,由宫廷珐琅作的工匠依图样在镀胎上彩绘,再送瓷窑烧成。“清三代”的珐琅彩瓷器,比雍正、乾隆时期更加精致鲜艳,绘画水平甚高,堪称我国彩绘瓷器中最为名贵的珍品。
蓝彩是在康熙年间创立的釉下蓝彩,由于色彩深艳沉静,富有立体感,被清代作为贡品,不能在民窑烧制,更不准出口,所以存世极少,极为名贵。
黄釉是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品种,有明黄、娇黄等色,釉汁均净莹亮,色泽娇艳悦目,在“清三代”黄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色泽更为娇嫩,釉面肥厚滋润,被选作宫廷陈设用瓷,“清三代”历次进贡日本的瓷器都有黄釉品种。
其他品种还有仿宋代名窑的釉色品种和仿铜胎掐丝珐琅等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