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内府瓷器吗?
从明代开始,中央和地方的官家窑场,是作为政府专营的官窑,是专门为“皇亲国戚、高官显贵”烧制生活用瓷以及陈设用瓷、祭祀用瓷的。由于皇室贵族以及显要高官用瓷的需要,清代的景德镇御窑场沿袭明制继续烧制。
清康、雍、乾三代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统治者为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封建政权,特别重视和加快了制瓷工艺水平的发展与提高,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很大发展。
景德镇御窑场在清初复烧后,从康熙开始历代皇帝屡屡派遣亲信大臣前往督造,这就是所谓“官古”或“古月轩”御瓷,由其主持烧造的瓷器也叫“官窑器”或“督陶官烧制”,这种督造制度对提高清初御窑场的制瓷技艺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御窑场的制瓷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
尤其是从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上半叶,出现了清代制瓷的全盛期。其生产规模之大、技术之高、品种之丰、制作之精,都是前代无法比拟的。不仅数量巨大、品种繁多,而且做工特别精细,达到了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顶峰。
督造的景德镇御窑场的性质仍然是官窑性质,所烧制的瓷器仍为“官窑器”。在皇帝身边的近臣和大官僚、大贵族,为讨皇帝喜欢和自己享用及陈设,需要向御窑场定制专供自己使用的瓷器,便通过督陶官以极廉价的方式向御窑场“定烧”一些瓷器。这种瓷器仍由御窑场内画工、做坯,工艺特别精美,与送入宫内的瓷器完全一样,只是有些品种的款识与入宫器物不尽相同。
例如,有“体和殿制”的、“比翼鸿禧”的和无款器等。这种瓷器可称为内廷督窑官窑或“宫窑器”,也可称为“官古”、“古月轩”器。
清代除江西景德镇有御窑场、为皇帝和宫廷烧制大量精美瓷器外,在清代中央和地方还设立了很多专为皇帝服务的官方瓷窑场。如清康熙年间在河北遵化县东陵区下营乡昌瑞山南麓马兰峪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附近,为皇帝专门烧制丧葬用的釉陶冥器和日用陶器的官方皇家窑场。
在今沈阳的清故宫建筑群旧址附近,也发现了一处清代前期的专门烧制帝后专用的宫内生活用瓷和祭祀用瓷的“景仰官窑厂”;还有为宫廷烧制“祭红釉”器皿的河北易县的“易州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