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瓷器如何鉴别?
元代处于蒙古族和汉族相互融合的过程,政治、经济逐步稳定,因而制瓷手工业也在战乱后的废墟上得到恢复与迅速发展。特别是景德镇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成功,烧制工艺技术日臻成熟,达到了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为明清两代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一、从造型看元代瓷器
元代制瓷业,在战乱后的废墟中得到恢复,日用器皿大量生产。大器增多,如:大瓶、大罐、大盘、大碗等,一般器皿有梅瓶、玉壶春瓶、高足碗、高足杯等。器型硕大,制作粗犷,造型厚重,不拘一格。其中玉壶春瓶、高足碗、高足杯等为典型的具有蒙人游牧风情的器型。特别是梅瓶,是这一时期典型而成功的器型。瓶体修长,端庄秀丽,线条优美,柔中带刚,具有时代风韵和民族特色。
二、从胎釉看元代瓷器
由于胎与釉的物理成分不同,烧成温度不同、加之胎与釉本身又有老化、发汗等情况,因此,后仿器在釉色和气泡及敲击声等方面差别很大。特别是梅瓶,后仿器的胎体普遍较薄、击声较清脆、亮白,釉面无老化和发汗情况。
三、从纹饰看元代瓷器
元代瓷器装饰以蓝、红、青、白几个色系为主。特别是以釉里红、青花为成功而典型。以钴蓝为装饰的青花和铜红为装饰的釉里红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青花、釉里红等装饰手法运用娴熟、线条自如、纹饰流畅、粗犷豪放、时代风格突出。其中青花以苏玛勃青色料为主,后仿器较难模仿,苏玛勃青色料以铜铁元素为主,施于釉面烧后,由于渗入金属元素,出现斑点、蓝斑、黑斑、青斑,有金属锈浸的深蓝色,呈点状或带状,在白色釉下,显得黑白错落、深蓝渗化,犹如水墨画,在光照下有银光闪烁的现象,而且图案纹饰以回人喜欢的东西为主,龙纹及佛教题材极少。而后仿器不具备上述特点,且图案装饰以龙为主的汉文化多。
而釉里红,由于在烧制过程中铜元素的发色不稳定,呈色不正和花纹走样、渗化,但古釉里红烧制工艺的难度高于青花,在后仿器中极少见到仿制釉里红的。瓷片的装饰以刻划见长,有别于宋金元瓷器,而宋金器中不见有刻划装饰。
总之,瓷片断代是为器型定断服务的,二者不可分割。元代瓷片的鉴定是为鉴定元代整器服务的,二者互相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