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环只有一半了有价值吗?

蓝冰泫蓝冰泫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现在世界上存在的战国铜钱只有一半了,那么它们还有收藏意义吗?

1965年11月,在陕西韩城市王阁村的韩友墓中,发现了秦代陶管、铜斧、铜镬和百疾铜壶等随葬品,其中还有49枚形状不一的战国铜币,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秦代铜币。

1974年9月,在湖南郴州县城北麻田村一座西周墓中,发现了52枚战国铜币。

1979年9月,在河北涿县高碑店市唐家屯村一座西周墓中,发现了1589枚战国铜币。

1984年5月,在湖北省江陵县高台乡一座战国墓中,发现了783枚战国铜币。

以上这些便是当前所见到的在国内出土的、记载时间最早的铜钱。不过这些铜钱都非“秦半两”,而时代更早的楚国铜币。

根据以上资料,当代一些钱币学家考证我国铜币最早诞生于东周。先有布币,后有铲币;先有釿币,后有半两;先有铜币,后有铁钱。而秦半两之所以在我国铜币发展史上占有的份量最重、影响最大,是由于它顺乎潮流,合乎民心。其一,它简化了原有的币制。布币上有花纹图案,王厚,上边有文字“春秋布、古布”。铲币上面的符号代表地名,如山西汾阳的符号为“山”,河南洛水的符号为“午”,这给铜钱收藏者增加了收藏难度,并且当时布币、铲币一般用于经商,数量极大,普通民间收藏者很难见到。而半两钱币重量为“一两”,或称为“铢钱”,表示重量;秦半两的币文从右侧向左横读,如“半两”、“一文”、“错罢”、“甘泉”、“日金”、“上金”、“中金”、“下金”等,均有特殊的含义。

其二,半两钱规定每枚重为“一两”,后改“十二铢”。在秦始皇以前,中国古代的重量单位称为“锱”,一锱为六铢,东汉刘熙《释名·体颖》中有云:“一斤当两铢半。”又载:“二十五铢为两。”也就是说,三枚半两钱币等于一两(二十五个中铢),而一枚半两钱等于五个子(二十四毫克)。而汉代的铜钱每个重量仅为三十三个子,若拿汉代的钱与半两钱相比较,可知半两的重量是相当重的。从半两重两铢的变化情况来看,实际上是一种减重,但在其初始阶段这种减重的幅度不是太大。而真正大幅度减重是在王莽改制时。王莽在改制前就已看到铜钱重量过大,民间使用不便,于是命郡国铸契刀、龟尺大钱。契刀值五十,龟尺值百。及莽变制,金银布钱一百,文曰“货”。及五铢钱,与前二钱值均同。

其三,半两钱是秦统一后作为国内统一的法定货币,它规定了全国的货币形态。这就使各国诸侯制发的各种钱币都不能通行于其他诸侯国,极大地限制了货币的自由流通。

其四,秦半两开创了中国钱币以文记价值之先河。以前之货币或以容器(贝)为准,或以重量(两)为则,而秦半两开以文字为钱的价值之先河,将钱币上的价值标记和称谓第一次统一为“文”。“钱者,繁布之谓,又引而广之谓之钱。”“钱者,泉也,八百一币,西晋所见也。”即一串钱币称为“一币”,而“一币”即“一文”。这种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

其五,半两钱分内外两面,使其使用更便于携带,也便于检验真假。原来古代的铜币大多为外圆内方,而半两钱外圆内圆,这是它的一大进步。

其六,半两钱上所写的字有的对称,如“半两”,左“半”右“两”,“文”从两玉半贝,有饰,“错”从金、从贝、从金,乃以铜为主而兼用贝者也。这些字中从贝者均当为“货”,因为古代货、贝二字是通用之字,在此不辨。

有的半两钱文字不对称,如“圜钱”,左“圜”右“钱”,“甘泉”,上“甘”下“泉”;有的上部的文字与下部的文字不相称,如“日金”,上“日”下“金”,“上一半两”,上“上一”下“半两”等等。

从以上分析,使得我们了解到在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一种铜币———半两钱的方方面面。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