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毫银币分高低银吗?
谢邀! 民国二十三年双旗币,背面有英文,属于英国大十字版别,属于低银。
民国十八年汉民银行三鸟纪念币,正面有汉文和阿拉伯数字“10毫”,属于高银。 以上两个版本是民国时期广东银行发行的货币中,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最有市场潜力的品种之一,受到不少收藏家青睐。
在钱币收藏市场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 “物依稀为贵” 。这句话用来形容银元再合适不过了。以“孙小头”开国纪念币为例,普通版的发行量为8366万枚,而稀缺的版别只有2475万枚(仅指数量较少的版别),相差将近4倍;另一面标的“袁大头”银元,普通版的发行量也高达2.3亿枚,而稀有的版别只比“孙小头”少1000多万枚,相差将近20倍! 很多新手小白初入此坑时都只有一个感觉——“选什么好呢?我只要买得到的一定是最值钱的”。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接着来看看另外两个例子:
1929年,国民政府决定统一金融,改组中央、中国、交通银行,收回地方银行钞票发行权。随后,南京政府颁布了《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本位币,重库平七钱三分,含纯银九成;铸币厂所铸银元,须送交财政部核保,合格后可准发售流通。 当时,全国共有十九家铸币厂,其中江南、湖北等八家造币厂所铸造的银元,因未经财政部审核,不准发行上市。这些厂的所铸之银元,一律送到财政部审核,符合标准之后,才准发行。
正因为有这样一道审核程序,使得部分币种能顺利通关,未遭“灭口”之灾。比如江南造的许多版别的元宝,就是很好的证明。 不过也有例外:如四川造币厂于民国二十年铸造的“伍元”币,因未经财政部核准,被扣留没收。 “伍圆”币正面图案与一般“袁大头”、“孙中山”银元并无二至,中间镌五角星。该币系四川造币厂于民国二十年试铸,并非流通货币,故存世量稀少,目前较为珍贵的收藏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