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沁玉为什么价值百万?
“血沁”其实是“血锈”,严格来说,它不是“玉”,而是一种沁色——铁质元素进入白玉中形成的颜色改变。 《博物志》里记载了“玉化”的形成过程:“齐之临淄县北有孤石山,山上有石,皆白如冰雪而湿润,击之则声清亮,所谓孤石也。此石性至坚重,非数百年不可刻。齐人征石作兵器,石至,入火即焚,莫能成器……然烧之作灰,蓄之以水,又能凝结如故。” 这块被当做“玉”的石头,其实就是石英岩,它质地坚硬,熔点高(在900℃以上),且具有可塑性、耐久性和抛光性,古人发现后,用其制作工具和玉器。 而形成“血沁”的现象,实际上是玉石在地下受腐蚀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变化。 首先,土壤中的铁锰氧化物通过毛细作用进入玉石内部产生充填现象;其次,锰离子是颜料中常用的染色剂,它会侵入玉石的颗粒间隙中,并发生氧化反应,从而染上衣衫般的颜色。不过,这种染色是可逆的,当遇到酸或者碱性的溶液时,它又会褪去,所以古代的玉器清洗和浸泡在酸液中是必要的步骤,如果只用清水冲洗,无法彻底清除表面的色素。
除了铁锰外,其他可能含有色素的化合物也会对玉石造成着色效果,例如铬,它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可能会从晶格中解放出来,进而形成红色的氧化铬矿物,导致玉石颜色变深。 由于各种矿物质进入玉石的方式和途径不同,最后表现出来的颜色也有深浅轻重之分。另外,颜色的变化是有范围的,并不是无限的加深加浓,因为过浓的颜色会破坏原有的光泽,并且出现沉淀物,也就是所谓的“花斑烂迹”。 如果将一块天然的玉石表面打磨光滑并均匀涂抹上一层树脂作为保护膜,那么浸泡在特定溶液里的假玉器就可以以假乱真了。
可惜的是,这样的方法无法永久骗过行家,因为玉石本身的结构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时间一长就会露出马脚。 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很多人工染色冒充的“血沁玉”,这些假货大多是用廉价塑料或玻璃合成材料制成,少数用劣质玉料加工而成。无论材质如何,他们都有相同的特征,那就是色层浮于表面,轻敲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而且颜色线条界限分明,即使连续不断,条状色彩也有断连,这是由于人工染色不均匀所致。
真正的血沁玉在长期的地表作用下,颜色应当是分散的,深色的部分也会逐渐淡去,但若用刀刮动表面,则会留下一道道浅褐色的痕印,这就是铁锰氧化物和风化的结果,也是鉴定血沁玉真假的关键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