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有什么价值?
石鼓文的文学、史学价值前面各位大侠都说了,我这里主要从书法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要明确一点,秦隶是隶书发展早期的产物,虽然已具隶书形态,但笔法尚存古意,结构尚存篆法(此处的篆法不是指大篆而是指小篆),属于篆书向隶书过渡的阶段;而石鼓文正是秦隶的代表作。所以石鼓文具有很高的书法造诣和史料价值。
其次要认识石鼓文的写作特点——字皆右行而下,上下左右均不拥挤。这是由于石鼓文创作时的特殊环境造成的。石鼓共十枚,每个石鼓的两面上分别刻有一篇颂文,每面又分前后两段,前后段各有一字缺损(一说为避清圣祖康熙的名字玄烨),故实际可辨识九字。文字略作倾斜,右行而下。
因石鼓制作于秦代,当时毛笔工具尚未发明或是应用还不普及,因此石鼓的书写特点是笔迹划粗且重,字体结构扁方,与后来的隶书相比,更接近甲骨文、金文。这种特点在《汉印文字谱》中有所体现,该书将秦末汉初的印文字体划分成十类,命名为“十钟”,其中第七种钟形曰“石鼓钟”,就是形容的石鼓文字这种风格像石鼓的文字。另外,汉代的简牍帛书也有类似的书写特点。所以说石鼓文这种书体上承商周铜器铭文,下启秦汉简帛书法,具有非常重要的转折意义。
石鼓上的文字,至今仍然保留着古老的写法。一些笔画还有线条的变化,如横画有细有粗,竖画有直有弯,这些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字的特点。例如“车”字的第一笔短横,现在写的“一”,石鼓文作,类似这种有粗细变化的线叫“波尾线”,也是战国文字的特点之一。再如“年”字的最后一笔长横,现在大多书作提笔,而石鼓文中却作短横,这个字其他的笔画也十分宽短,整个字形像矮胖的柱子一样,很有特色。再有“其”“三”“五”“四”“二”等字末尾的点或撇,有的作短横,这与战国文字最后的一点或撇作短横的特点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