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敦秀姓什么?
“敦”在宋明以前作多音字用,读duān、dūn 、duòn; 清初开始专指dūn音,并且沿用至今。(百度百科) “秀”的读音在宋代以前是xiù,从宋代开始统一读xuì。 《集韵》中有“杜孔切,音栋。字书云:蜀本作‘棟’。”也就是说在宋朝之前“敦”和“秀”是两个不同的字,“敦”“秀”通假只是限于某些字书如《字汇》之类的参考资料中。
唐朝的张怀瓘著《书断·唐叙》:“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诸人,皆得‘二王’笔法,其文书词工整,无懈可击;颜真卿得王羲之草书写法,并融合北朝书法雄强劲健的特点自成一派;此外还有‘褚体’、‘颜体’之说。” 所以唐朝时书法家名字中的“秀”都读xiù。例如: “智永禅师有真草千文,永禅师书。”——《隋书·经籍志》载。 “李邕书,少好学,九岁能属文,十五进士擢第——《新唐书·李邕传》。” 然而到了宋朝,事情出现了变化。
首先,关于“雅”字的读音,《集韵》等书中多有标注,作上声去声阳去;而“夏”字的读音,大多记载为去声。 关于这两个字的详细读音这里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集韵》或者《广韵》之类。 我这里主要引用明朝杨慎所作《丹铅录》中的一个例子来证明“秀”读xùo在宋代已经是一种通用读法: “东坡先生醉题徐浩之山静日长春昼永诗后,末有云:‘此诗当是东坡真草书,甚佳。‘秀’字作‘修’,非也。按:‘秀’本‘修身’之‘修’,因以‘脩’代‘秀’,而‘秀’字遂误。(《东坡集》卷三十五《答毛滂书·与徐师川书》)”
明代学者杨慎指出苏轼诗句中的“秀”字,作“修”,是不正确的,应该为“秀”。 杨慎的话似乎有点道理,但是问题是他所说“此诗当是东坡真草书,甚嘉。“秀”字作“修”非也,这句话明显是在转引苏轼的诗句,那么,如果这句“秀”字作“修”是错误的,那么他引用的苏轼诗句也是错误的!
因为现存古籍中,除开苏轼自己的诗集外,其他书籍引用的苏诗如果有“秀”字,一律作“修”。这只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杨慎或他的参考书作错了;二是古人这样抄错了。第一种可能显然不成立,故“秀”字必为“修”。 至少在北宋晚期和南宋初期,“秀”读xiù已经是公认的用法。(参阅宋敏求《春渚纪闻·文字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