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之都在什么地方?
在中国文化中,“书画”是一对常用的概念,经常连在一起使用。但是在古代,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用现代的话来解释,“书”指文字(以及其符号)书写,而“画”则特指绘画、着色一类的艺术创作活动。 因此从历史文献看,“书画”连称最初多半指的是文字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结合——即现在常说的“书画同源”的意思。这种结合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毛笔的出现,及其在汉字书写中的运用。汉代刘熙《古今注》中提到“笔”的来源时说:“秦昭王时,有蔡侯河堤,屡坏不决,乃使人于荆山取铜锡以作笔管。”这里的“笔”当然是毛笔,而非后世所说的硬笔。因为有了毛笔这一物质载体,使得书法与绘画两者开始紧密联系并在精神上得以融合统一。
然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谓的“书画”还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艺术分类,而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文史哲艺”不分家,各类文字艺术作品都归为“书”里。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所说“孔子书画射御”的原因所在了。 到了东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使用毛笔,并且认识到“书”“画”的区别。许慎在《说文解字·衣部》中说:“书,篆也;画,界画也。”明确将“书”与“画”分开,而且认为“书”是由“画”演化而来的。
此后尽管人们常把“书”“画”联称,但是其中的“书”已经是今天意义上的书法,而不是文言文或白话文中的“书信”了,而且“书”的内容也是由古人创作的文字作品,而不是当今之文学类图书。至于这个“画”嘛,那可真是要啥有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