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书法四体各有什么书?
“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即《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四体”,则是历代文人雅士所推崇的四种字体,即颜(真卿)体、柳(公权)体、欧(阳询)体和赵(构)体。 在宋代以前,人们一般将“四书”“五经”中的文字,用“正书”书写,而把“四书”“五经”之外的文字与典籍,用“行书”“草书”书写。
到了明代,人们普遍以“楷书”取代了“正书”,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硬楷”或“方笔楷书”。这种写法延续至今。今天我们看到“四部经典”的印刷本,都是黑乎乎的一堆方块字——“楷书”。 而古代文人的作品,则往往不拘泥于一种书体,他们可以根据情况任意转换。
比如大家最熟悉的“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四体融合”的书体典范——其中行书的笔法最多,其次是章草,然后是隶意,最后是楷书。 另外,像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等,都属于这种“四体融合”的作品。
至于你说的“四体”中哪“一体”最好?这很难说。就像问“文学史上谁的文笔最好”一样,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我个人的理解是,书体并无高下之分,只有适用之别。如公文,宜用正书;题跋,宜用行草。若论“实用”,则恐正书和行草所占比例最大。因它们最适合大众化,尤其是“毛笔硬笔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