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明末时,由于战乱,许多缅甸人进入中国云南一带生活,同时也把缅甸的玉带进了中国。 据记载,当时有人将产自缅甸的玉石进贡给皇帝,并且得到了皇帝的褒奖,由此看来中国在明代就已经有了来自缅甸的玉,不过那时候应该叫缅甸玉而不是翡翠。
到了清代中晚期,人们对翡翠的认识更加深入了,因为有人从外观上发现这种“缅甸玉”和古代和田玉很相似,因此有人提出“缅甸玉就是古之良玉”——和阗玉(现称和田玉),也有人认为这两种玉除了颜色不一样之外,本质上应该是差不多的。 事实上,翡翠与和田、青海等地的软玉的确有很多相似的性质,比如都呈现出纤维交织结构,密度都比较高,硬度都在6.5-7之间,而且都具有透闪石矿物成分。
但是翡翠和硬玉比起来就显得脆弱多了,受到外力就容易产生裂纹甚至破碎,这是由于它的结构致密,透气性差,内部晶粒间结合力弱造成的。虽然二者都呈现半透明到不透明的特质,但一般来说,翡翠为微透明至不完全透明,而软玉则是比较清楚的透明状。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现在的翡翠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单纯的“玉”的范畴,而是特指那些质地较好、透明度高、颜色鲜艳艳丽且呈玻璃光泽的硬玉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