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叫什么浮世绘?
“浮世绘”这个名词是舶来品,翻译自日语假名“うたかお”;而“绘”字则是在晚清时被引入的中文正式语体。所以这个词的原意指的就是“画”,也就是日本传统的纸上作画(折扇、屏风上的画以及壁龛里的挂轴之类的)。 而我们现在的“绘画”概念中,纸面画作只是其中一部分,还包括了建筑、雕刻等艺术形式,甚至还包括了一些现代艺术,如照片和影像。这些作品在日语里都统称为“絵画”(えがき),而“画”字的读音也是“が”。
至于中文的“绘画”一词则来自日语“絵画”的读法“huài huà”,由西方翻译家引入,并且沿用至今。 “绘”字原指刺绣或描绘,引申指用颜料涂抹;“画”本指标出轮廓线,后比喻用形象描写而不用线条勾勒。两者都用来表示传统的纸面画法,因此合起来专门用于指代日本人发明的这种独特的传统艺术——即我们如今所认识的浮世绘。[1] 然而,尽管现在我们通常把浮世绘等同于日本传统的纸面上色构图技法,但在古代中国乃至近代,却并没有人认为浮世绘是一种绘画。相反,人们认为它是以彩色印制的图画,与中国的绘画有着明显的区别。 明万历年间,耶稣会士将一幅日本的彩色印花纸作为礼物送给明朝皇帝,这幅图画的制作方法随后被命名为“倭绘之法”。清康熙年间,宫中又收到了一幅日本彩画,题签上写的便是“倭绘”。同样地在乾隆年间,宫廷得到一幅日本的彩色印刷的山水图,这被认定是“东洋名画”。
到了清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传教士们开始将中国的版画传播到海外。法国神甫刘松云便出版了一本题为《东方奇书》的插图册子,收录了中国古代的木刻年画和绣像,附文介绍了每一幅作品的名称及剧情。这本小册子的插图与原作尺寸相当,而文字说明则采用了中法文对照的方式,可见刘松云希望这本书能够作为中法文化交流的载体。但让人意外的是,这部著作中的“东方奇书”竟然指的是印刷技术,而不是指的文学作品!书中对“木刻”一词的解释就是“古时东方以木材刻画之图书”。可见在当时的人看来,所谓的“东方奇书”就是指产自我国的木板刻制而成的高品质的彩色出版物。这与欧洲早期的对待印制的图画的艺术史的态度是一致的。而这样的认知也延续到了近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