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定清代翡翠炝色?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现在的人把一些古代工艺误以为是“现代科技”。 其实“炝色”这个技术早在明代就已经出现了,在清代时期已经非常成熟了。所谓的“炝色”就是把染料(包括颜料和荧光剂)渗透到天然翡翠里面去。 当然,这里所说的“渗色”或者“沁色”都是指纯天然形成的颜色,而不是后人为改变玉器的颜色而做的染色处理。
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的“炝色”都集中在绿翡上,这是因为绿色在自然界中出现的概率是最少的,再加上古人对绿色的推崇,所以用绿色的例子来说明“炝色”再合适不过了。 “炝色”的具体做法是在打磨干净的翡翠表面涂上专门用来染色的珍珠粉,然后用锡纸包裹住放在火上加热,使颜料中的染料分子充分扩散到翡翠内部。 在高温作用下,原本不溶或微溶于水的颜料颗粒能够透过翡翠的晶隙(或者说裂纹)进入表面,然后逐渐深入玉石内部。当新的色素晶状体逐渐形成之后,原有的结构则会逐渐被取代,最终表现出一致的颜色来。 所以从本质上说“炝色”其实是一种“染色”方法,所不同的是染色剂能够渗透到翡翠的内部,而不是简单地附着在表面。
要判断一件玉器是否经过“炝色”,最直观的方法就是观察颜色的分布状态。由于颜料是渗透到翡翠内部的,也就是说任何颜色呈现的一定是一个个的色带,而不是纯粹的色团。当然,个别情况下也会出现色团,这时就要仔细观察色带与色团之间的关系了。如果色带之间互相平行并且相互交错,那么这件玉器就应该是天然的;如果是顺次排列的话,那就说明有后来染色修复的痕迹。
此外还可以观察颜色的饱和度以及明度等指标,不过这些指标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对于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仅凭自己的眼光是很难通过外观来判断翡翠的“熏色”或者“炝色”处理的,更何况现在的造假者水平越来越高,做出来的假绿色十分逼真,即使专业的水准也很难分辨。因此对于这类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买大卖家(诚信商家)的东西,这样虽然多花了一点钱,但是总归是靠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