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翡翠翻沙?
“ 沙”是行内形容翡翠结构的一个术语,指的是硬玉矿物颗粒之间结合的缝隙。这种结构被称为“粒装结构(颗粒结构)”或“纤维交织结构”。 “翻沙”是一种工艺,用这种工艺可以制作出类似老坑种那样具有透明感、表面光滑细腻的效果。具体做法是,把透明度较好的绿色或白色翡翠原料去皮后,切成薄片,浸泡在氯化铵溶液中,使表面的棉和纹裂充淡,再用清水冲洗,晾干后在表面涂上一层蜡即可。
不过,目前市面上有些卖家会用一种方法来仿制这种“翻沙”工艺——在抛光前,先用酸洗的方法将翡翠表面被风化的部分腐蚀掉,使其露出新鲜、明亮的表面,然后再进行抛光。这样制成的成品,外表也拥有了“翻沙”那样光滑圆润的效果。但这种方法不能彻底去除玉石内部的杂质和色根,在放大镜下还是会看到局部有凹凸不平的现象。
辨别是否真的具有“翻沙”效果,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借助放大镜检查,看结构是否有明显变化;或者仔细观察颜色,如果颜色的边缘有明显的渐变现象,说明这种“翻沙”是真的。反之,若是颜色突然发生变化,则证明这是人工做旧的伪品。
翡翠翻沙其实是对翡翠内部结构的一种俗称,它通常是指翡翠在颜色与底子接触的部位存在着一层过渡层,这一层的外观看上去就像是沙粒一样,用手电筒打光还会有些许透光性。所以行内人就将其命名为翻沙,翻沙的多少和质量决定了翡翠成品的美观程度和价值高低。
翻沙主要产生于色、底接触的部位,它既不同于翡翠成品的皮壳,也不属于翡翠的底子部分,同时又与颜色有区别。翻沙是在色皮之下,主要呈现颗粒状,同时,还略带透明和半透明性。
翻沙质量的优劣对翡翠成品价值的影响很大,如果翻沙层较薄、颗粒较细、均匀而透明度好,其下颜色的浸染性好,那么,这种翡翠的价值就高。反之,如果翻沙层较厚、颗粒较粗,透明度差,颜色浸染松散,那么这种翡翠的价值就低。
翻沙翡翠的优劣区别:
好的翻沙与次的翻沙在肉质和外观上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优质翻沙透明度较好,颜色比较饱满,且其翻沙层较薄。而劣质翻沙的则透明度较差,颜色也比较难看,并且翻沙层也比较厚。一般情况下,在翡翠饰品内部,好的翻沙,颜色往往与冰底相间并杂糅,色底交融过渡自然。而劣质翻沙,由于颜色浸染松散,翻沙层较厚,颜色与底子之间界限较为明显。同时,由于这种劣质翻沙的外部呈黑色,如果用到花件的制作中,常常要借助巧雕的手法进行艺术加工,因此,其成品价值普遍较低,并且价格也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