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石种如何掌握?
学翡翠开始,几乎所有人都会听到一个词“石种”。刚入门的新手小白更是经常会看到关于石种的各类科普文章、科普视频。那么到底什么是石种呢? 通俗点说,石种就是一个物体在形成过程中其内部结构被破坏的程度。
我们常听到的“老坑玻璃种”“新矿豆种”“糯化底”等等就是指的石头(翡翠)的不同的石种。 那为什么有的石头内部结构被破坏得较为严重就成了低档次的石头了呢?这主要是因为当石头在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外界的压力导致其中的结晶体发生了碎裂,也就是结构被破坏了,这样的石头自然价值不高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结构被破坏了,但其中也有可能含有铬离子或者其他阳离子,这样就会使得部分石头带有颜色,从而提高了石头的档次。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同一块原石可能同时具有高、中、低的石种类型,如一块原石可能同时具有冰种和糯种,也可能同时具有糯种和豆种,而一块好的原石一定是其石种类型属于同一种类且晶体颗粒均匀分布,质地细腻通透,看上去有灵气的感觉。
原生矿石料在风化运输的过程中,其外表皮破裂,内部的肉质在表皮破裂处暴露出来,在玉皮的保护下没经过长途搬运的冲击,在次生晕的周围,生成了一层晶莹通透的翡翠,此部分称“水皮”。“水皮”的厚度有薄有厚,其颜色则从鲜绿到暗绿均有。水皮袍本就多为玻璃地或冰地,其绿色也多艳丽悦目,因此它是很好种份的翡翠品种。
要掌握翡翠的石种,首先,我们用肉眼观察石料的透明度、翡翠内部的致密度、种粗细,看其内部是否包含有外皮的石性,然后才能进行判断它的石种。由于色料的皮壳多呈黑绿色,因此在透明度上很难判断,主要看其翡翠部分晶体的发育程度和冰裂纹,以及石性的残留程度来进行推断。
在观察翡翠石料的时候,因翡翠的结晶方向不同所引起的“阴阳”现象,必须多角度的观察,才能准确地得出结论,并要了解翡翠不同地方出产地石料的特点,如老矿料质细密,新场料质略粗和水黄沙地料、乌砂地料等与白砂地料不同情况下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