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翡翠有什么意义?
“东方有玉”,是指人们用玉来装饰自己,把美玉作为礼物相赠; “西方有金”,是说人们在西方宗教里,用黄金装饰神像、制作圣器。 那么,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以玉礼俗呢?这与古代人们对玉的认识和崇拜有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玉和佩戴玉器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玉石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人就发现了玉的特殊性能——柔可盈握,坚如磐石;绿如翡翠,白若凝脂……于是,先人认为玉是有生命的,是一种兼具阴阳五行之性灵的至珍之物。
古人用玉装饰身体(佩戴玉器),认为美玉是君子的象征,可以象征高尚的道德和人格。《礼记·聘义》云:“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露,礼也;折之有力,勇也;瑕不揜瑜,忠信也;扣之其声清越以远,善人也。” 玉还具有灵性。《新唐书·礼仪志》载:“玄宗好玉,亲注《周易》,题曰《璇玑图》。”又据传宋真宗患疾,梦一神人授以《周易》,醒来后病愈,遂命人按梦境中的《周易》写本镌刻成经。此经刻成之日,真宗又临朝了整整一天。后人因此认定玉具有安神祛邪的作用。
基于对玉的这些认识,古人把玉作为礼品相赠。赠送的玉器要符合不同的用途,或辟邪,或祈福,或纪念等等。 比如,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记载了一种叫作“莲籽玉”的玉器:“(西湖)四面皆种莲。秋时,采莲子复入池中,冬寒,结藕在其中。明岁春初,又是采莲之时。乃与桃花相接。有好事者,于其间琢就大小不等之莲花,间以藕节,取‘连生’之意,名曰‘莲籽玉’,世无其比。”
当然,最能体现玉文化特色的,还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封禅礼”。所谓“封禅礼”,就是皇帝登基、祭天祀祖时,所举行的典礼。在这一礼仪中,玉器的规格和形式都有严格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青圭祭祀上天,用璧祭祀地神。这种礼制不仅体现了王权神圣,还反映了社会等级秩序。孔子就曾批评这种礼仪:“殷因于夏礼,袭尊先祖。周因于殷礼,袭尊先祖。” 然而,到了后来,这种带有明显封建礼教色彩的仪式逐渐被淡化。乾隆皇帝南巡时所作诗文中,提到“青圭”、“璧”等祭器时就显得十分得意,似乎忘掉了祖先规定的限制。 可以说,从玉的出现到用玉祭祀,从用玉装饰自身到出现以玉为名的礼仪,中华文明的历程已走过了漫长而悠久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