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种类和区别?
说起翡翠,那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 作为玉石之王,它的魅力无可比拟! 它产于缅甸,经历了采石、切磨、抛光,最后经过设计雕刻成为一件完美的作品。 在它身上你可以看到中国玉文化的影响,也可以看到西方文明的痕迹。。。。。。 可以说,在所有的珠宝玉石里,没有任何一种宝石能像翡翠那样,与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产生如此多的交集~ 从古代的帝王将相,到民国的权贵富豪,乃至现在的影视明星,都对它情有独钟! 但是如果一定要问“什么是好翡翠”或者“什么样的翡翠才值得买”,答案其实很简答—— “种水色工”好的就是好翡翠,具有这些优点的当然就值得买。 不过,如果非要详细说说那些优点都是什么,那就说来话长了,且听我慢慢道来~ 先来说说“种”。 种,可以理解为翡翠质地细密的程度。 通常来说,我们可以把翡翠的种分为4个档次,也就是老行里常说的“种份”,即:
1. 玻璃地(冰地)--细腻如玻璃,透光性好;
2. 蛋清地---犹如蛋清一般润滑细致;
3. 糯化地--似糯米汤一样温润细腻;
4. 豆种---粗糙而暗淡无光。 当然,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实际上差别并没有那么大,例如玻璃地的透明度可能很好,但糯化地的颜色可能会更漂亮....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不同种的翡翠其价格可以说是天差地别,例如同样是玻璃地,由于质地通透,可以看见里面花纹,因此很适合制作俏色的作品,价格往往也很昂贵。。。 而如果是豆种,由于结构粗,很难见到里面的花纹,因此多被制成大件的挂件或雕件,相对便宜些。。。 再说水头(亮度) 水头可以理解为透明程度,一般来说有3个级别:
1. 全透明--犹如水晶一般,几乎看不见内部的结构;
2. 半透明--可见内部纹理,但颜色较模糊;
3. 不透明---看不清内部结构,且色调清晰明亮。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用树脂合成的新翡翠,虽然光泽很好,但是水头很差,全透明的几乎没有,这就很容易分辨。另外,有的会用强酸清洗原料,再进行填充染色,这样做出来的假货水头很好,但是一洗就掉。。。 再说颜色 这是决定翡翠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影响颜色的因素很多,如:色相、饱和度、深浅等等。。。 这里我们只说影响因素: “色相”是指色彩相貌的称呼,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 “饱和度”也叫“纯度”,指的是颜色鲜艳程度的称呼,从灰到白都可以看成是饱和度的变化。。。 而“深浅”则指的颜色浓淡程度的划分,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1. 极度浅淡---近乎无色;
2. 比较浅淡--淡淡的,若隐若现;
3. 中度深浅---能看到颜色,但是不深;
4. 深度---能明显看到颜色,但如果过于深入底纹又显得脏兮兮的。。。反而不好。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影响颜色因素还有很多,除了上述几项,还有染色剂的不同、浓度深浅的不同、浸泡时间的长短等等,都会对最终的色彩产生影响。。。 最后说说工艺 最后这个“工”并不是特指某种特殊的工艺,而是指一切的人力成本,毕竟再好的材料如果没有加工成适中的形状,再精湛的切割打磨,最终都不会有价值体现。。。 因为,珠宝玉石也是商品,具有商品的价值属性。。。 说了这么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