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是色还是种?
首先,从宏观上看,颜色和透明度(或称“水润度”)是两个互不干涉的量。所以争论起色彩时,常会听到这样的论断:“这个绿不好,太偏蓝了”“这个水头不够,再润一点点就好了”…… 其次,从微观上看,除了底色以外所有色彩形成的原因都是矿物晶体表面溶解在溶液中的络离子在透射光(光源通过晶体)下发生的散射而形成的。这些矿物晶体的表面是由许许多多凹凸不平的“微区”构成的,所谓“翠性”——也就是丝状的油脂光泽,就是由于这些“微区”对光线散射而产生的。
对于无色透明的翡翠,能观察到这种翠性,说明它是天然形成的;如果没有这种翠性,而仅仅表面光滑如镜,那么只能说明它是染色处理的,因为染色剂进入结晶内部后被漆膜封住而难以蒸发消散。 对于有色的翡翠,颜色的形成原因就比较复杂了。目前比较被接受的说法是这样:一部分是由铁、镁等金属元素溶解在溶液中形成的氧化着色反应,类似于植物体内的叶绿素形成过程,只是速度十分缓慢;另一部分则是由铬元素带入,形成的染色作用。
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成因,可以肯定的是:颜色的形成与矿物晶体本身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因此无论颜色的形成过程如何,最终的表现形式一定是分布在晶体表面的(当然,有些极小的晶体可能无法观察到明显的翠性,但是它们的存在却并不能改变其表面分布的特性)。 所以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回答应该是:色。 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什么样的色才是好的呢?这就很难回答了。因为影响色彩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色调、饱和度、明度以及色相等等,而对于这些因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同是十分不同的——这已经超出了珠宝玉石的范围而进入了美学范畴。
比如说同样是对蓝色调的处理,在美国是极不受欢迎的,而在我国却深受喜爱;再比如红色调的喜庆,在中国外国都一样。要了解这些审美差异,需要查阅许多资料,甚至做大量调查,不是一两句话能够概括的。不过如果只讨论一般情况的话,我们可以给出一个答案:在评价一种颜色的好坏时,应该同时考虑其对应的亮度值和饱和值,尽量使两者接近,过亮或者过暗都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