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翡翠更通透?
这个问题其实有点矛盾,我们常说种水种水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水头和种。 翡翠的透明度与结构、质地和色泽等因素有关。翡翠原石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形成多种不同的特征,影响其透明度的因素有结构、质地和色泽等几个方面。其中结构是指矿物晶粒之间的紧密程度及矿物颗粒的排列方式;质地是指玉质细腻的程度;底色又称地子,指翡翠底色和绿色的关系及其色调变化;色指的是翠绿,也就是“颜色”的概念。在翡翠行业里一般将底子和颜色的优劣称为水头的好坏,并以此作为评估翡翠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 所谓种水的划分就是指对透明度和质地(结构)的划分。业内通常按透明的程度把翡翠分成高、中、低三档来区分: 1、玻璃种:是翡翠中的顶级品种,其质地纯净无杂质,结构细腻均匀,晶体肉眼不可见,光泽强且晶莹透亮似玻璃,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和收藏价值; 2、冰种:其质地清澈晶莹似冰,但缺少玻璃种那种剔透感,表面光泽为弱透明的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晶体略粗,可见到微量的纤维状或柱状结晶体交错交织形成的颗粒感; 3、豆种:因晶体结构比较粗糙而导致质地较差的一种,其主要特征是内部的晶体颗粒粗大,呈短柱状排列,晶体间结合不紧密,透光观察可以明显看到像黄豆一样排列的条状晶体,俗称“豆干”。 当然翡翠的结构不同会影响翡翠的透明度也就有种的说法了,种好的翡翠内部颗粒细小到看不到,显得水润,通透度高;而种差的翡翠颗粒大,看起来粗糙干涩,不透亮。 另外,翡翠之所以会呈现出各种色彩也是由不同种类的矿物组成决定的。一般来说,如果一块翡翠中含有较多铬元素,翡翠则会呈现艳丽的翠绿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绿宝石”,这种绿往往很鲜艳明亮,价值也很高;而如果这块翡翠主要含有铁元素的话就会呈现出比较暗的“阳绿”或者偏褐色的翡色。
从以上的这些描述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个道理:要获得一款通透干净的翡翠是很难得的,需要很好的种水再加上颜色的衬托才可能达到完美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种水和颜色在翡翠的品质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要想让翡翠保持晶莹剔透的质感,除了日常保养注意之外还要选择种水好又符合自己审美的翡翠才是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