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品鉴书法?

慕秉恒慕秉恒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其实,“鉴赏”一词原为品评人才的专业用语(《左传》中就有类似记载);之后才逐渐用于诗文、书画等艺术作品的鉴赏判断。 一般说来,人们对一件艺术品的审美欣赏和品位高低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历代对艺术品的鉴定和赏析,主要靠眼力与经验来判断,而所谓眼力,实际上就是“识见”,也即学识见识的高低,因此说,鉴赏者本身所具备的文史哲修养越高,其品评作品的能力也就相对越强。 在我国古代,由于文人士大夫们的普遍参与,他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都是很高的。比如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经常到东郊游赏名士顾恺之画的画,一坐就是一整天;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每画出一幅佳作,便先让诗僧皎然品评,然后才开始题款;宋代文人米芾更是个极有眼光的艺术批评家……等等不胜枚举。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家大家,固然与他们个人的勤奋创作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备了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 当然,我们也不能绝对地说鉴赏者的个人修养越高就越能评价出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文化水平较低却颇有眼光的人也是不少的,特别是一些职业书画鉴定人,甚至大字不识几个却能通过眼力和经验来作出令人佩服不已的判断。 所以,我们在品评书法作品时,首先还是要从作品中本身去寻找答案——那就是作者所反映出来的书写水平和艺术个性特征。

一般来说,一件好的书法作品除了要有较高艺术水准之外,还应具有两个基本条件,即“书卷气”与“金石气”。 从古至今,凡是优秀的书法家无不是经过刻苦修炼而形成自身的风格特点。如王羲之初学卫瓘,后师法钟繇,又学张芝、皇象,最终形成了以行书为主、兼有草书和楷书的独特风格;颜真卿则得益于欧阳询及王羲之、王献之的书风,并融入自己的性情,从而创出了“颜体”;宋徽宗赵佶学习褚遂良、薛稷、米芾等人,终于独树一帜地创立了瘦金书……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现象。所以,当我们在面对一件书法作品时,首先要看其中的“书卷气”——那体现的是作者的功底、修为以及胸怀;至于作品中的“金石气”——那就表明了作者的眼界、学识、阅历等综合素养。有了这两点作为支撑和保障,那么这件作品自然也就成为了一件上品之作!

优质答主

这个问题问得真妙啊,太妙了! 先说说“品”字吧——“评”、 “赏”“鉴”、“读”和“玩”。这个五字的定义来源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再来说说“书”——“书写”是动宾词组,指用文字书写;而“书法”“毛笔书”“硬笔书”等则属于动补结构(由动词加介词组成),指使用毛笔或者钢笔进行写作(作动词用)。所以,我们可以说某人写了一手好字(名词句)或他的字写得很好(主谓句),但是不能说他写的某篇作品就是好的书法作品(形容词+名词构成偏正结构的短语——这个短语只能做定语而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回到主题来,“如何品鉴书法”,这句话其实可以翻译成另一句话——“怎样判断书法是否是好书法呢?”——这样,问题就变得清晰多了。要理解这一层意思,我们就必须进一步思考两个概念的问题:什么是好(审美)标准以及怎样的评判才是正确的。这两个概念看似简单,但要想说清楚它们还真不容易(想想看,一个美学的常识性讨论竟然能被引伸到哲学的范畴去……这真是够让人头疼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