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弗作品是怎么制作的?
基弗的作品所使用的材料是各种各样的,包括柏油、黏土、麦秸、模型、照片、沙子、石头、木头、床单、铁丝网、瓷器、贝壳、人发、蜡、煤、工业颜料以及他本人研制的颜料。这些材料经过基弗的精心布置,成为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表达出他对现实的感受。
他的作品以浩大的气势和丰富的思想内涵给观者以极大的震撼。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中世纪的炼金术、德国浪漫派、法国哲学家拉康、海德格尔等的兴趣使基弗的作品充满了哲学反思色彩,使他成为具有社会批判精神的画家。德国的表现主义、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也给基弗以极大的启发,从他在作品中运用多种材料,追求一种粗糙、模糊、斑驳、沉重、荒芜、暗淡的效果即可看出。
基弗的艺术在20世纪后半叶的德国乃至欧洲的艺术界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在德国战后的“废墟文化”和“奥斯维辛之后”一切创作和审美行为难以进行的“历史真空”中,基弗勇敢地走向现实,以巨大的勇气和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创作出关于“第三帝国”和“奥斯维辛”系列作品,使人们直面惨痛的历史,使人们的审美情感得到净化,使人们的精神生活重新富有意义,对战后德国人“历史记忆”和精神重建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基弗的出现是继文学界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人之后,又一次证明了资本主义并没有彻底完成对人的异化与物化,人依然具有克服和超越资本力量的可能。另一方面,从艺术史角度看,基弗在克服现代主义艺术(尤其是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为艺术而艺术”、自闭和自恋等方面,以及克服波谱艺术媚俗等方面所做的种种尝试和努力,对后来的艺术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基弗自80年代开始涉足摄影、影像、装置、行为艺术等领域,其近期的作品不再局限于表现对战争及纳粹的探讨,而是走向了对更广阔的主题--诸如人类学、宇宙论的思考。基弗对东方宗教、道教、犹太教、炼金术等感兴趣。他的近期作品的规模比他的早期作品更为壮观、豪华,如《新娘,忧郁新教堂》(2003年)等作品,使用了大量的金箔、银箔,以及各种石头、模型等,使人想起日本茶道中在表现“虚无”时使用的豪华、昂贵的器皿。他的另一些作品则显得简约、宁静,如《星丛NGC38》(2002年)、《空中的花园》(2002年)等,表现了宇宙空间的永恒与宁静,使人联想起19世纪末德国新艺术运动中穆希和瓦森鲍洛斯基等人的作品。
在德国后现代主义艺术家中,基弗无疑是一位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他被一些批评家认为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创造力和最伟大的艺术家”。尽管如此,基弗的创作也一直伴随着不同的批评的声音,尤其是来自一些“极左”艺术界人士的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