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鎏金佛像多吗?
清代是古代中国帝王崇信藏传佛教的鼎盛时期,清代帝王在统治过程中,为巩固皇权,推行藏传佛教与喇嘛教,同时,在内地还设有五寺、一处(内蒙古五台山),作为培养藏传佛教之场所。这些举措,对于统治蒙古诸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巩固并加强了满族与蒙古族、藏族的特殊关系,对维护、扩大和巩固整个清朝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清代帝后也多好持佛、崇信佛法,特别是乾隆皇帝的祖母孝庄文皇后、生母孝圣章皇后和皇后富察氏,都崇信佛法。于是,宫廷中供养金、铜佛像之风尤为兴盛,特别是清代宫廷所铸鎏金工艺铜像更是首屈一指。
清代宫廷所奉佛神,有传承明代者,更有来源于藏传佛教及蒙族所尊者,种类繁多。清初几朝,宫廷造像,继承明代旧有风格,又吸收了蒙古和藏族造像中的特点,造型拙朴,体态丰满,装束华丽,雍容华贵。从乾隆朝起,内务府造办处开始仿铸西藏地区格鲁派造像,特别是仿铸扎什伦布寺风格的鎏金佛像。此类铜像用料考究,铸造细腻,形制规范,法度精严,风格典雅,装饰细腻,画面繁缛,并配以莲花底座。
清代皇家寺院供奉的绝大多数铜佛像,都存放在库房中。1950年初,故宫博物院整理库存物品时,在神库发现了大量佛像铜造像。1954年,经有关部门决定,将这些佛像转交中国佛教协会,由中国佛教协会转交各地寺院及北京市工艺美术厂。
现在故宫博物院佛堂及承德避暑山庄罗汉堂陈设有少量清代铜像。在宫中的佛堂内,还遗留有少量陈设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