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烟台叫什么?
烟台在清代叫作福山,因城东北有座名为福山的山而得名,直到1928年,福山改称烟台,沿用至今。烟台在清初隶属登州府,登州府是山东省胶东半岛的中心城市,辖蓬莱、黄县(今莱州)、栖霞等十二州县。
1755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乾隆皇帝从全国征调了数万人修筑烟台山,筑城工程历时四年完工,乾隆赐予这座修筑在胶东半岛北端、东濒黄、渤海、西接烟台的城池一个富有诗意的名称——莱州府福山县,烟台的名字正式出现在了中国的版图上。
烟台港开埠前,山东的重要港口是位于威海湾南侧的刘公岛上的刘公岛码头,其开埠时间要早于烟台港。1861年清政府同意英国在烟台设立洋行,烟台成为山东继登州之后第二个对外通商口岸。1861年冬,英国派遣使节朴璞派斯作为特使赴华。朴璞派斯一行乘坐英国商船“赫思班纳”号,于1862年1月2日由天津进大沽口,后进入烟台港,并先后考察了烟台的周围环境和地理优势,认为烟台港可以发展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国际大港。在朴璞派斯的建议下,清政府派洋员金达、丁寿昌到烟台,会同北洋通商大臣崇厚等人勘测烟台港,于1866年5月正式开埠。由于英国在烟台开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英国人便垄断了烟台港的贸易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