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金元宝如何鉴定?
清代的金锭主要为地方进贡内库的金元宝。形状多为两头小,中间大的马蹄形。马蹄金一般称为“金元宝”,它盛行于清代。金元宝有大锭,小锭和指金三种。大锭重一百两,小锭重五十两,指金一钱。其上以阴文刻有成色、炉名、地名、人名等文字,以示责任。
金元宝的鉴定主要从其大小、成色和文字几个方面着手:
一、大小。真金元宝大小基本上一致,假的大小不一。
二、成色。清代金锭的成色一般都较高,在96%-98%之间,表面呈金黄色。用手电筒直接照射,内沿呈现金黄色发光点,而以黄色铜涂沫的假金锭用手电筒直接照,内沿则呈黑色。用手掂量,感到沉坠,而假的则较轻。有的假金锭表面用紫铜涂沫,时间一久,紫铜脱落,露出黄铜本色。
三、文字:清代金锭的阴文文字极为清楚,文字的底子是金黄色的,因为文字是刻入金锭的内部的。而伪造的金锭,因为是平的,文字就用模子砸上去的,再撒上黄色粉末,文字不但不清,而且黄色粉末极易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