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清代文物值钱吗?
一九五三年冬,湖南长沙陈家大山和杨家湾的楚墓群得到发掘,出土文物万馀件,这些楚墓的历史距今已有二千三百馀年。其中有一个墓陪葬漆器三百多件,有不少漆器的表面还保存着鲜丽的帛画和精美的彩色图案,有双线勾出的变形虺虫纹、龙蛇纹、虎纹、豹纹、凤鸟纹和三角连云纹等。这些图案都用黑漆底,上绘红、黄、白、绿等色的花纹勾勒而成,线条挺拔,色调和谐,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从一座楚墓中出土的一幅绢帛彩绘,上面画着一匹奔跃的“凌波神驹”。这匹马高鬃怒张,四足腾空,作跳跃状,它昂首奋蹄于江流波涛中,身姿矫健奔放。水波用细线勾纹,马复以重笔添绘,这幅“凤尾碧波飞马图”,线条流畅,色彩鲜美,确是古代艺术的珍品,连西方美学家都叹为观止。
1957年,湖北省江陵楚郢都纪南城一带出土漆器两千多件,这些漆器制作精巧,花纹瑰丽,有不少器物的图案用金和银勾绘,精美绝伦,是极为宝贵的艺术品。一九五七年十二月至一九五八年三月,湖北望山楚墓群得到发掘,在清理墓葬过程中,出土有千钟齐的铜器二百五十多件,漆器二十馀件。在这批出土文物中,有一柄被世人称之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剑”。这是在一座楚墓的主棺内发现的。这柄剑从棺底的枕木下取出来的时候,上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青色薄膜,把它擦拭以后,只见紫光耀眼,寒气逼人。剑长五十五点七厘米,宽四点六厘米,剑身满饰黑色菱形花纹,剑格的正面和侧面,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用丝线缠绞。剑格正面伸出一“丰”字形长舌,反面有凸起的“弓”字形饰。令人称奇的是,如此贵重又极易生锈的青铜剑,在荆楚大地的弱酸性粘土里埋藏了两千四百多年,竟然没留下任何一点铁锈。这把“防锈王”的剑,不但锋利无比,而且毫无蚀迹。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越王勾践剑在科学技术上至少包括三大制作工艺发明和技术。第一是原料配方工艺。从“越王勾践剑”整体化学分析得知,这是一把青铜剑,剑首和剑身的铜质完全相同,属锡青铜。但剑刃却含有相当高量的锡,而且含有硫,说明剑的刃部,属锡铅青铜(铅是作为钎焊,用钎焊工艺加焊上去的)。
古代匠师巧妙地处理了各部分不同成分和性能的矛盾,将含锡量少、比较厚重坚硬、韧性较好的锡青铜铸成剑身;将含锡量高、质脆锋利、硬度较高的锡青铜铸成剑刃;将含铅量高、柔软适于弯曲加工的铅青铜用钎焊的方式加焊在剑柄两旁作为装饰,使各部分的优点充分发挥,互为配合,使剑的性能达到整体优化。可见,古代匠师已经十分熟练地掌握了铜合金的化学配方和制作工艺。
第二是复合模锻工艺。从显微照片上可以清晰看到,剑刃上有两道平行的直线,在平行线内有细密的胎面组织,而外层胎面组织相对疏松。专家分析,这可能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即用两块质地不同的铜片(剑刃部分用含锡量高的硬青铜、剑脊部分用含锡量较低的韧青铜)合范铸成,铸出后又经过模锻。模锻温度从1030℃、1050℃至1080℃开始,依次多次锻压。这种复合模锻的技术,保证了勾践剑坚韧锋利的两大技术性能指标。专家评价:这种复合模锻技术与现代热处理技术相似,已达到现代工艺技术水平。
第三是表面处理工艺。科技人员对越王勾践剑其他几个部分做显微分析,意外地发现越王勾践剑从剑身至剑格、剑柄,各部分的表面都有物化保护膜存在。据分析,这种化合物含有硫化铬,又含有硫和氯。经科学鉴定,证明其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古代匠师在加工制作过程中,巧妙地利用了硫化技术。现代科技对青铜器进行保护处理,仍常使用“硫化处理”这种表面保护工艺。两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越国兵器制造业匠师能掌握利用这种化学工艺,实在十分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