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共有几个钱局?
清朝在顺治朝前期沿用明朝的钱法制度,嗣后屡经改革。到康熙九年统一全国时,停止铸造明代崇祯通宝钱,始行“康熙通宝”,从此至嘉庆年间所铸各种年号钱,制钱重一钱二分,当制钱十文,清代钱制至此形成。
康熙年间共有13处铸钱,雍正年间增至25处,但有相当部分钱局时开时停,乾隆四十七年下旨,除宝苏、宝源、宝泉、宝浙四局照常铸造外,余俱封停。嘉庆二年又将宝浙局封停,所以清朝后期的铸钱,主要由京师的宝泉局、工部宝源局以及江南的宝苏局所铸造。
清朝历代皇帝的年号钱铸造得甚多,往往一个钱局铸造一式几型的钱,造成版别复杂的现象,特别是康熙、乾隆两朝的通宝钱,版别复杂,历来有“康熙的钱认不全,乾隆的钱称不满”的说法。“康熙通宝”有七体钱文,“乾隆通宝”有六体钱文,这种制钱一般作为样钱留存宫中。
清末币制发生重大变化,1887年(光绪十三年)两广总督张之洞请铸银元以为钞币,获准于广州设铸银元局,开铸“光绪银元”。嗣后各埠仿造银币,钱制随之紊乱,光绪三十年后各省亦开始铸行“铜元”,各省制钱大多停止铸造,至辛亥革命时,清朝统治被推翻,清代钱制也随之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