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有修复还有价值吗?
对于瓷器,想必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因为除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见得到甚至在生活中有所应用之外,它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集收藏价值与经济价值于一身的文物大类。所以,也导致了其赝品与仿品的横行天下,让人不得不对其多长个心眼。
鉴定古瓷的真伪与年代,往往要根据它的胎质,釉质,造型,纹饰等综合研究。所谓“真瓷”,应当从里到外都是历史的产物。若一件瓷器,它的胎,釉,造型,器足,纹饰本来达到相应年代的标准,但口沿磕伤,纹饰掉釉,或器足残缺等,这种被行内称为“伤瓷”。这样的瓷器修复复原之后再上釉,打蜡后,上手触摸光滑饱满,很像真品。但如果仔细观察,与真品有明显的差别。真品的釉是经过长时间的高温烧成,显得十分的老道而莹润。仿品再上一层釉,与原来的釉,色与光泽有着明显的差异。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能看出新加的釉很呆板,色不自然。有的修复品新旧釉之间粘合不牢,可见到明显的分层现象。
有些古瓷残缺严重,有的甚至成片状碎片,这类瓷器无收藏和经济价值。于是有些造假者把同样的胎质或近似的胎质当配件粘连在一起,然后施釉,打蜡而成。这类粘合器鉴定就比较容易,瓷胎粘接处一般有黑灰,上釉时不易着釉,釉薄而不润泽。也有的是同样器的残片复原粘合在一起,这样的粘合器比较难鉴别,主要就是仔细观察釉面不同部位的厚度与光泽度,以及细看粘接处釉的着色情况等等。
瓷赝品的制作,一般是用老窑作胎,然后仿照相应年代的釉,加上适当的着色剂,配制成的釉重新施在老胎上,再入火烧一次,打蜡而成。这类假釉给人的感觉非常生硬呆板,没有真釉柔和,润泽感。老釉与新添加的釉也不融合,用放大镜观察可见二层釉有分层现象。还有一种赝品是作旧釉,把新瓷釉用酸溶液泡蚀而成,这样的假釉虽然给人很古旧的感觉,但上手无质感。
有些青瓷或颜色釉瓷(如茶叶末,窑变等)的釉在烧熔过程中有很多晶体,这些晶体有各种颜色,有紫红,翠绿,棕褐,乳白....斑点,晶体在釉中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分布都很自然。而仿品则很难仿制,若用其它色料点在釉上,再打一层蜡,色点与瓷器的釉面完全粘合为一体,这点与粘合瓷的分层有本质区别。但仔细观察,色点与釉不融合,色点无釉面的润泽感,呆板僵硬且分布也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