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具分为哪些流派?
中国家具史,可分为六个时期: 1、先秦时期(公元前2050年以前)——席地而坐,席为主要的坐姿用具;也有部分贵族使用榻,但这种形制的桌子在商周以后才开始流行起来;此期的凳子比较简单,没有脚架,类似今天的座椅形状。
2、汉唐时期(公元202年—907年)——桌子的形制有了较大的发展,开始有大量雕饰图案出现并越来越复杂。凳子的样式也渐渐丰富起来。
3、五代十国至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椅子的形制基本定型,并在宋代出现了交椅;桌子的腿足开始采用圆形或八角形的造型且装饰性强;此时柜子的形制已经开始出现明式“挂牙”的结构方法。
4、明代(公元1368年至1644年)——明式桌凳最为经典,流传最广;这一时期的椅子多采用椅背与座面分离的方式,座板加前后腿间距的方法使椅子更加方便得体。此外还有香几、笔筒、书橱等文房用具。
5、清代(公元1636年至1911年)——桌子在样式上与明朝大致相同,但更讲究工艺及装配技巧;此时开始出现“满墙”摆放的衣柜和衣架。清中后期又产生了“炕桌”“条案”等兼具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的家具 。
6、民国至今——清末民初,很多南方地区的人都有一铺一凳,即一张床一只凳子的家具陈设习惯。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席梦思”加上配套的桌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