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花钱里怎么那么多红泥?
清代是铸行花钱的高峰期,无论是种类数量,还是铸行规模以及存世量,皆远超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尤其是挂钱,种类繁多,花样翻新,铸造精良,铸造工艺大多沿用古代青铜器艺术的遗风,采用失蜡法、范铸法和沙铸法制成,材质上主要是黄铜和红铜。
黄铜是古代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合金,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先民就利用孔雀石、石碌等天然原料提炼铜,利用天然锡矿,把铜锡按照一定比例合金制成铜锡合金(青铜器)。黄铜是以锌为主要添加元素的铜合金,但长期以来欧洲人并不清楚锌是一种独立的金属元素,而中国人很早就发现锌和其他金属的合金具有铜的特性,因此使用了黄铜这个词。
我国战国时期就开始使用黄铜,1975年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一件战国时期的黄铜剑。西汉以后,人工炼锌技术日趋成熟,开始在青铜器中大量使用,到了清代,黄铜冶炼技术和黄铜器的制作,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清朝建立后,统治者把云南作为铜料采办之地,雍正年间开始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把云南置于朝廷直接控制之下,大力开发矿业,铜的产量得到了大幅提升,奠定了铸造大量大清铜币的基础,同时也使制钱的铸造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纪录。大量黄红铜矿石在云南就地熔铸成砖茶形状的熟铜,也就是现代所说的铜锭,然后通过水路或陆路运往京城和其它一些城市。清末至民国初期,天津是黄铜铸造业的中心,铸造的器物除大清铜币外,还生产了大量的铜制工艺品和日用品,以及各种花钱。黄铜制模,工艺比较麻烦,所以清代黄铜模的挂钱较少,而红铜的铸造工艺比较简单,一般可以先刻好模具,再行压铸。
黄红铜制品在出土或者因其它原因被埋入地下后,如果周围环境处于还原状态且土性酸碱度较低,其表面会形成一层深浅不一的铜绿包浆,如果处于含有硫化物的地下环境中,其表面会生成一种称作粉状锈的亮绿色粉状锈层,粉状锈附着能力不强,容易脱落。如果被埋入含有硫化物且又处于封闭缺氧的地方,黄铜和红铜都会缓慢地与硫化物发生反应,由黄红铜被地下的硫化氢腐蚀变成红铜,从而变成砖红色。如果继续与硫化氢等反应,由脆性的铜锡合金红铜完全变成延性的紫铜--结晶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田黄花、田黄钱。
黄铜中锌、锡的含量不同,发生反应的时间也不一样,因此有些绿锈层下面不是深红色就是粉红、浅红、砖红色。如果这种挂钱出土后,长期置于干爽之处,砖红色的铜锈会慢慢剥落,最后铜锈脱落殆尽,恢复其本来的黄铜颜色。黄铜中锌、锡成分越高,还原后的黄铜颜色越深。红铜制品在地下被硫化氢腐蚀则几乎全部变成结晶铜,其锈色一般是一层粉绿色包浆。如果被埋入干性泥土中,无论红黄铜制品,多数不会发生严重锈蚀,表面大多呈色黑,或略有绿色锈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