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的草书作品欣赏?
书法作品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草书作品欣赏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作作于丙辰年,即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这首词是中秋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草书作品古朴自然,笔意流畅,一气呵成,如风行水上,尽显作者的书法功力,欣赏之余,可以体会到古代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也体现了书法的魅力。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书法成就,因能少不如颜、柳、徐三公,而石刻俗书已能妙绝当世。”具体说来,苏轼的书法全以文人气质见长,绝无甜媚之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草书作品,可以看出他的书法风格的取向,其字形也基本遵循着晋唐的传统;但是同时他也注意到晋人的结构的宽舒,并在行书作书时在字形上充分伸展自己的特点。苏轼书法中的真书,具有用笔肥硕,结体扁平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