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和清代沉香佛像的区别?
明清时期,沉香等香料来源广泛,佛教文化兴盛,加之各种金铜、石质、木雕佛像的生产已经十分成熟,为沉香佛像的雕刻和流传提供了有利条件。民间佛像艺术品收藏日渐兴盛,作为特殊材质的沉香佛像也逐渐进入藏家视野。
但受材质限制,保存完好的沉香佛像存世较少,流传至今的多为清代作品,明代沉香佛像更是稀缺。在明代沉香佛像中,佛坐像和观音像占绝大多数,送子像、罗汉像相对少见。
明代沉香佛像造型规范、古朴,清代作品趋向世俗化、平民化
沉香佛像的制作有完全以沉香为材质整体雕刻而成的纯品,也有将不同部位用不同材质合成的。此外,还有部分作品的衣纹、发髻、光晕等部位采用螺钿、象牙、玉石、金属等镶嵌而成,以突出重点、美化形象。
明代沉香佛像的造型多遵循佛教仪轨,如佛像的服饰大多为通肩式袈裟,衣纹流畅而有立体感,给人以庄严肃穆、古朴典雅之感,菩萨像的冠饰、璎珞和飘带等装饰华丽繁缛,充分表现出菩萨静美平和的优雅气质。
清代沉香佛像的世俗化、平民化特征愈发明显,佛像的衣纹变为偏袒右肩式袈裟,造型更加强调写实的立体效果,菩萨像的冠饰和璎珞等则相对简单。
与木雕佛像不同,沉香材质坚实厚重,不易于精雕细刻,所以无论是佛像还是菩萨像,大多无面部表情,神态宁静安详,给人以肃穆高古而平和的美感。
明代沉香佛像以素像为主,清代多为彩妆色像
明清时期,沉香在社会生活中已十分常见,在佛像雕刻中应用广泛。受材质限制,沉香佛像多为立像或坐像,供案头或几架陈设、观赏使用。常见题材有佛、观音和罗汉、送子等,其中观音像和佛像最多。观音像包括圆式和立式两种。佛坐像包括降魔、说法、释迦、罗汉等,造型上都是结跏跌坐,双目微合,气度祥和而慈祥,身后以圆形背光衬托,更显佛像庄严肃穆之威仪。
明代沉香佛像一般为素面无彩,清代多为彩妆色像。佛像面部、胸部、手足通常施以漆彩,漆色一般呈红色、黄色等暖色,这种涂漆工艺被称为“彩妆”。彩妆工艺制作精细,色彩饱满、亮丽,可长期保持色泽光鲜。
沉香佛像保存时间较长,年代久远者通常包浆浑厚,漆色沉入木下,更显古朴厚重而内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