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火照是什么瓷片?
清代的火照是一种盘子,用做烧窑时观察窑内温度的工具,不是用来实际使用的。窑工通过从窑顶的观察孔或烟洞内观察火照的釉色变化来判断窑内的温度情况,达到预定温度后立即出窑。烧好的火照不会出窑,而是留在窑内继续使用直到破碎才取出再换上新的坯件。因此,火照的造型多为倒烧的盘或碗的形态。
火照上所施的釉色多为烧制的陶瓷釉色中最难于烧制的釉,如三彩、蓝釉、釉里红等。这些釉色需要严格控制窑内的温度、气氛等条件,往往直接影响到瓷窑的最终成品率高低和质量优劣。因此,通过烧制火照,可以随时掌握窑内温度,保证陶瓷制品在最佳温度下出窑,从而保证成品率和质量。所以,火照在官窑中使用尤为普遍。
常见清代火照的特点:
1、火照往往在器物底心处印有记号。“×”字型记号最多,其次是“王”字型,一些民窑的火照上甚至是一撮泥点。这些记号是为了烧成后便于窑工观察釉色,因为在暗红色高温下,有记号的一侧看上去格外明显。
2、造型多为倒烧的盘或碗,常见为折腰盘。胎体一般比实际使用的器物要稍厚。
3、所施釉色多为官窑或民窑中难烧成的釉色,常见有蓝釉、釉里红、珐琅彩、青花五彩、三彩、祭红釉、影青釉、粉彩、冬青釉等。
4、有的火照上会带有款识,一般为篆体“样”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