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玉含蝉吗?
有。玉含蝉是汉代十分盛行的葬玉,但其渊源应早有萌芽。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曾出双尾龙纹玉蝉,有学者即认为是玉含蝉的前驱。不过,玉含蝉的出土主要集中于汉代,两汉之后基本不再出现。因此,历代仿汉之作中不乏玉含蝉,清代即多见。
一般而言,玉含蝉的形制变化不大,多为“八字”型,蝉翼内卷,蝉足外露,造型较为抽象,背部为凸起的弧形,腹部平直或稍内凹。蝉身为光素的高台平底,或以阴线雕琢出羽翅纹理,线条流畅。清代仿品多有较浅的钻孔痕迹,俗称“扎孔”。其色泽大多深于汉代玉蝉,多呈黄白色或褐色,若不是用沁色掩去,一眼便可看出年代较晚。
若仔细观察,清代仿品在造型上也与汉代存在区别,一般表现在蝉体较短,无束腰,轮廓不够圆润,纹饰也不够古朴自然。有的清代仿品仅以玉片琢磨出凸雕纹饰,不琢镂空,这种造型不能算作典型的玉含蝉。
除葬玉之外,玉蝉还可以作为配饰或佩饰使用,其造型特点与玉含蝉存在差异。一般而言,作为实用器或陈设器的玉蝉,多取直身造型,蝉足清晰,蝉翼下张,刻画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