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九子算盘吗?
明代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大商业空前繁盛,算盘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得到广泛和普遍的推广运用,算盘和算术成为一般商贾、庶民必须掌握的技术,所谓“通其用也,则农工商贩,皆赖是成具”。因此,出现了许多关于珠算的著述,并出现了许多家传算盘。清代著名藏书家黄丕烈,著有《百柱算经跋》,文中提到他家有一口珠盘,是其高祖黄公所传,黄公在清康熙年间为湖州府教授,后来,黄丕烈又得了一口“木骨铜珠,珠径仅如黍,以金为梁,制作极精好”的算盘,系一友人“得之海上”。
清代算盘制作工艺较为成熟,样式较多,材质更是千变万化,除了木制、铁制、金镶玉等常规算盘之外,还有瓷制、象牙制、翡翠制、玛瑙制、螺贝制、珊瑚制等各种珍贵材质制作的算盘,工艺之精、价值之高,令人叹为观止,有些可称得上是稀世珍品和绝品。1976年发掘的清朝乾隆年间状元吴其浚墓内,出土了一口铜质点翠九子算盘,长27.8厘米,宽7.2厘米,厚3.4厘米,上部装梁,梁上穿99个算珠,左边20珠为10档,珠作红色,右边9珠为一档,珠作绿色,算珠下有9个小算盘(称为九子盘),可分别进行计算,此盘为目前所见的罕见珍贵文物。
关于算盘在清代的流传与普及还可从晚清小说家李宝嘉在《官场现形记》中看出。《官场现形记》以一幅幅社会风俗画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反映了19至20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现状,是一幅生动形象的晚清社会历史画卷。小说在写及官场的内幕时,多次提到算盘,称“算盘是给人家打的,不打是不中用的”。又说某人为人“打起算盘来,再没有比他更厉害的。”这里提到的算盘已经不是作为计算工具的本意,而是引申为一种计算人的利害损益关系的手段,作者用算盘来说明当时官场尔虞我诈的特点。这足以证明算盘在当时社会的普及程度,已经进入了文学作品的写作领域,成为人们写作中常用的类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