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象牙雕件如何鉴别?
中国是使用象牙较早的国家之一,商周时期,用象牙制成的叉形器、凿、铲、梳以及带有兽面纹、夔纹的艺术品被广泛作日常用品和祭祀用品。西汉时期,对印度和南洋各国的开通,使象牙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重要的贡品。明清两朝,象牙工艺在中国十分发达,制作技艺精湛,作品巧夺天工,是中国传统象牙工艺发展的高峰阶段,以清乾隆时期的象牙工艺为最佳。由于近代殖民主义扩张,导致清末牙雕产业没落。清代象牙工艺品,特别是宫廷御用象牙工艺品作为我国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而备受人们瞩目。
古代牙雕作品流传至今极少,较为常见的是明清牙雕。因此,下面仅就明清象牙材质的鉴定加以说明。
象牙的基本质是磷酸钙形成的类似骨胳质的物质,其主要构成与牛骨较为接近,内部有如海绵状微细管孔,这也是鉴定象牙的重要依据。象牙的硬度也不甚高,在金属和砂石的刻划下会留下划纹,与牛骨的主要区别是象牙的韧性和比重高于牛骨,所以古代工匠常以象牙仿玉器制作各种器形。从色彩上来讲,我国牙雕大多采用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的牙齿,故牙色微黄,而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a)的象牙洁白均匀。
象牙由于成因和取材部位的不同,其颜色、纹理及结构特征不尽相同。一般牙骨质呈淡黄褐色,牙髓为浅棕色,牙齿表皮为淡黄色。若牙齿表皮上见密集的褐色斑点,则是因为象牙在象嘴中年久受唾液浸蚀所致。象牙表皮常有类似皮肤的皱折,顺着皱折方向,呈黄褐色,有密集的细丝状波纹,这就是所谓的“玉丝”,十分美丽细腻。
根据取材于长牙不同部位,象牙可分为牙头、牙背和牙尖三类。牙头是指象牙根部,色泽不匀,质粗,纹理紊乱,有密集交错的绞丝纹,制作牙雕通常用此部位;牙背也叫牙腰,色微黄,纹路如波浪式,牙面光洁,多用于制作筷子、梳子等用品;牙尖即象牙上部顶端部分,也称牙尖角,色白,质细腻,纹路较少,呈细丝状或麻纹,常作雕刻的镶嵌装饰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