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过去怎么分苏绣?
明、清两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多,名手竞秀。当时苏州的绣庄已遍布市内各处。仅“南门内外邦本桥至花桥,布锦纱缎牙刷诸行之外,间地即绣肆,可居什之一焉(《桐桥倚棹录》)”。清代中晚期,中央机构“如意馆”的一些宫廷画师与民间苏绣艺术家合作,形成了“宫廷绣”系。此时,苏绣也出现了许多流派,各具特色。其时,苏州附近的太仓、镇湖、南通、无锡、常州等地都成了著名刺绣中心。仅苏州就有“南庄”、“东庄”、“西庄”、“北庄”、“竹庄”、“蠡口庄”、“光福庄”等。如“南庄”专绣生活用品,如枕袋、镜袋、衣帐、巾帕等;“西庄”专绣日用台毯;“东庄”专绣屏风、帐幔、靠垫和高档的生活衣着;“北庄”专绣平远山水、仕女花鸟,“庄外”专攻各种书画绣件(《苏州风俗调查报告》)。嘉庆、道光年间,光福绣品的声誉鹊起,于是又出现了“西帮光福绣庄”和“东帮山前绣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