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镇窑怎么样?

谈梓谦谈梓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镇窑,明清景德镇常用的窑炉形式,因能点烧大器,故称镇窑。它是柴窑的一种,以松柴为燃料,烧成温度在1300°C以上,烧成时,火焰易集中,窑温不易控制,因此形成头、中、尾各有不同的特点,俗称“生要头,熟要尾,两头夹生烧中间”。镇窑窑场一般由“把桩”管理,烧窑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镇窑烧成时,把坯放在匣钵里,多层摞叠,分层装烧。所烧产品种类繁多,釉色丰富多彩,质量很高。新中国建立后,景德镇镇窑仍有使用,70年代后渐废,80年代又恢复了生产。

镇窑是一种半倒焰式的长隧道式窑。窑体依地势修建,坐北朝南,倾斜于地面,长约13.5米、宽约1.7米、高约2.62米。窑的上部为前窑,前窑一端的上部为投柴用的窑口,向下依次设装烧用的窑口、匣钵封口。窑底下建棚房屋顶,烧窑时装窑、封窑和投柴都在此棚屋内进行。棚房屋顶内侧的水平面低于前窑的顶部,利于火焰进入火膛、火力均匀。前窑的后端下方有券门,即窑门,门内两侧是空间较大、蓄火、聚集的窑膛,为上部的火焰向下回流提供空间。窑膛的下部前后分隔成前后火膛,并用栅栏砌作通风道,使火焰进入火膛内形成大涡流,使火焰向上回流到窑室上部再向下后流,形成所谓的“窑汗(气)”,造成烧成温度的均衡。窑膛的下部是窑床,窑床的两旁各有一个匣钵槽,窑床上和匣钵槽内都安放用作蓄热和支撑窑架的垫砖垛。垫砖垛上置窑架,窑架上放置所烧的匣钵。前火膛的两侧下方有通向窑外的吸热坑,坑内填泥,借以扩大受热面积和吸附热量,延长火焰在前窑膛的回程,使窑内温度均匀,坑上有通气孔与窑外相通,在窑门上方,筑有向外伸出的“窑鼻”,其上盖有窑帽,帽的底部开有窑眼孔和窑泪孔,在窑尾下方也有同样的孔洞和泪孔,用以观察火焰和窑温等情况。窑尾上方,筑有“窑亭”,在窑亭内设匣钵口,使火由此排出窑外。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